1929年(民国十八年),杨思出于保存史料、资理政务、教化民众的考虑,以一个先哲达人的眼光,提出动议,倡导在多事之秋编(续)修省、县志,这一举措,一反盛世修志的传统,在军阀混战的当时,没有足够的毅力和魄力,不具有学者及方志家的眼光,是不可能提出的。不久,此议被甘肃省府采纳,成立甘肃通志局,拨经费银洋三十五万元编修《甘肃通志稿》,省政府主席刘郁芬、孙连仲督修、吴瀛章为总办。省政府委员杨思任总办兼总纂,编制七十人。1 932年(民国二十一年),通志局改为通志馆,杨思任馆长。在编修《甘肃通志稿》中,从制定编纂方案,组织写作力量,请拨筹措经费及到审定通志稿的八年时间中,杨思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志稿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脱稿,凡12纲,130卷,120册,450余万言,成为甘肃省三大通志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在编修《甘肃通志稿》的同时,领导和督促了各县编(续)修县志。会宁县第十次修志工作,就是在杨思的督导下进行。
1930年(民国十九年),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反蒋大战失败,王桢辞去代行甘肃省主席职务。甘肃省府会议决议,省务由杨思、张维等八人负责,时称“八委员执政”.翌年8月,兰州“雷(中田)马(文车)事件”发生,省临时政府成立,马文车代理省主席,杨思改任民政厅厅长。此间,对调解“雷马事件”,稳定兰州起了积极作用。11月,西北绥署主任杨虎城派陕军进驻兰州,师长孙蔚如在兰州成立省政府临时维持委员会,扬思任代理民政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思先生已年近古稀,但他热爱人民政府,庆幸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政权回人民手中,从而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1950年,国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他把兰州西城巷的住院宅楼及平房四十余间变卖,认购公债7000万元(折合现币7000元),他自己迁居兰州小稍门外女儿家去住。1951年夏,他动员女儿杨慧修和女婿秦崇模将家藏的珍贵书画千余册(幅)无偿捐赠给兰州大学图书馆和甘肃省博物馆,其中有不少价值连城的珍品。如《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元代《陶宏烟溪雨霁图》、明代《郝仲舆花鸟》等,各种图书894册。书画76幅,石刻拓片43件。抗美援朝期间,他深知“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捐献银洋千余元,帮助政府购买飞机大炮。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积极支持人民政府镇压反革命,保卫人民政权。1950年12月13日,他接受记者采访,在《甘肃日报》发表谈话,指出“孔子也主张镇压坏人,如古语说’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对坏人要严办,才能安定社会秩序……”
1949年12月到1950年12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第六次、第十次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席签发任命书,任命杨思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后,经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杨思又被任命为行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5年2月,杨思担任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杨思排名为七位副主席之首,.1956年l0月27日,杨思在兰州病逝。张仲良、邓宝珊、强自修、孙殿才、陈成义、马惇靖、杨子恒、陈时伟、范振绪、王恒等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甘肃省政协、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同志及杨思先生的生前好友四十三人组成治丧委员会。Il月3日,省、市各族各界在兰州文化会堂公祭杨思先生。全国政协和全国政协席周恩来敬献了花圈。主祭人张仲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马惇靖致悼词,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在公祭大会上讲了话,公祭会后,遗体安葬在兰州西柳沟,终年七十五岁,杨思先生作为一名旧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一生虽不轰轰烈烈,但向往光明,近半个世纪后在甘肃仍有口皆碑,他不愧为陇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人物小传
杨思,字慎之,甘肃省会宁县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生于故里县城东关。其生父杨国彦,生二子,长子名悫,字慕宗,次子名思,字慎之。因杨国彦之兄杨国治无子,杨国彦就将次杨思自幼过继给杨国治为子。杨国治,字简臣,为当地名儒,光绪拔贡,曾历任甘肃临洮超然书院山长,兼临洮书院山长,灵台、渭源、、皋兰等县教官及兰州府学教授。
杨思幼年随养父读书。因其养父熟通经史,又教子颇严,加之杨思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故学有所成,进秀才,光绪二十七年为辛丑科举人,亦为辛丑科进士。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殿试点翰,连科皆捷。一时声名远扬,人称才子。入仕后,为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光绪三十年,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光绪三十二年时,以甘肃首批五名留学生之一,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一年半学成后回国,任翰林院编修,潜心研修国史。清宣统二年,赐同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正四品)国史馆协修。留日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