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古渡

时间:2017-03-20 10:13来源:大西北网-百年中山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通往河西、青海和新疆的咽喉之地。在古代,兰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穿城而过的黄河,便成为这咽喉之地的天堑。


    在秦以前,人们为了生活和经济上的交往,肯定已有了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然而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其具体情况就不清楚了。


    西汉时,为了开辟西北边疆,汉武帝一方面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一方面对匈奴展开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其中第二次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大军“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这次战役,使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关于霍去病这次率军向河西进军的路线,目前还有争论。有的专家认为,霍去病西征路线是北经固原、海原至景泰(古名媪围)渡黄河,西经古浪、大靖、土门子,逾岭直捣匈奴腹地祁连山下;有的学者认为,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去时是由今西固附近西渡黄河,返回时又从西固城北南渡黄河,而后经陇西返回长安。从霍去病大军“出陇西”分析,后一种看法比较正确。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西汉大将赵充国率领万骑西击诸羌,渡河地点也在金城渡口。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率大军到达金城郡后,为了防止渡河时遭到羌人截击,在夜里派出了3支先遣部队约2400人悄悄偷渡过河,并要求这些先头部队到达西岸以后,立即构筑滩头阵地。等到天亮,西岸阵地巩固了,赵充国才让大部队渡过黄河去。


    西汉时,金城的黄河渡口,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有石城津、青石津、金城渡口。


    青石津位于现城区以西的西固区新城乡黄河八盘峡南岸,古称鸣雀峡,两山高耸,水流湍急,为汉以后横跨黄河最险、最雄的古渡之一。在形成东西交通大动脉雏形的汉代,和兰州其他古渡一样,青石津是控扼丝绸之路中线的重要关口,也是济渡兵骑和商旅行役的重要渡口,在推动黄河上游繁盛,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建立过历史性功绩,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渡口背靠的外突山嘴处修建了宽仅20米的青石关关城。该渡口于解放后修建兰青铁路时拆毁。古渡处所竖碑石上镌:“青石津,西汉名渡,山多青石而得名。古为军事要扼,丝路锁钥,渡旁战事多起。至明清仍为直达青(海)新(疆)要津,咸丰十年建关城,有一夫闭关,全渡紧锁之势。”据黄建中在清乾隆时所编的《皋兰县志·津梁》记载:“今钟家河、新城、八盘、小寺沟四渡皆汉时古渡,盖枝阳在湟峡之北,往来金城,其渡口水势平缓无如钟家河者,至于令居、浩亹、允吾、允街,其地皆横跨湟峡,往来金城,则舍新城、八盘,小寺沟三渡更无可济之处。”


    金城津在白塔山下,一说在西固附近,《元和郡县志》记载说:“金城关,在州城西,周武帝时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津为关。”但按津渡与关隘出现先后的一般规律看,金城津的出现应当在金城关之前,至少应当与汉代置金城关同时出现。有关有津,才能于黄河南北通往来。至于当时的渡河工具,主要是木筏,因为当时甘肃树木很多。以木扎筏,运输量大且比较安全。


    从东汉、三国到南北朝、金城渡口仍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渡口。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出征魏国的狄道,魏国从河西调来解围的援军,这些援军也是从金城渡口东渡黄河,尔后赶到狄道的。


    晋永和二年(346年),后赵攻前凉金城郡,太守降,赵将麻秋于翌年率三万步骑大金城渡河。


    前凉太元元年(324年),前秦十三万大军攻伐前凉。秦军先是在金城一带分兵两路渡河;粱熙自青石津渡河后攻河会城(今达川古城子);苟苌于石城津(粱家湾一带)渡河后与梁熙等相会于河口一带。尔后攻陷缠缩城(今永登庄浪河下游)。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显西行经过金城而后渡黄河西去印度。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北周太祖率锐骑三万西逾陇右,渡金城河至姑臧(今武威)。大军压境,吐谷浑十分害怕,赶快派遣使臣献礼称降。


    由以上可见,自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的六百年间,金城县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军事要地。大军西去,必然首先渡过黄河。渡河的交通工具,东汉后,除木筏外,还出现了皮筏。这一时期,渡河的除军队外,还有丝绸之路上来往的使臣、商贾、僧侣等。   隋唐时,由于金城县治早已从今西固一带迁至今兰州城关区,并将金城县改为五泉县,昔日繁忙的金城渡口已被金城津所取代。隋开皇元年(581年),设置兰州总管府,始有兰州之名。


    隋唐时期的兰州城,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城在皋兰由北少西,濒河,西魏建,隋唐因之。”城离黄河约二里。是时,兰州为丝绸之路西北边防重镇,中西交通发达,军事调动频繁,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黄河两岸的交往更为密切,因此,金城津这个渡口肯定十分繁忙。这时的交通工具除木筏、皮筏外。很可能还出现了渡船。


    宋元时期的兰州城向北临黄河扩展。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年),西夏十万大军进攻兰州,兵临城下,宋将王文郁率敢死士,夜袭夏营令西夏军惊败北,从而保住了兰州。嗣后,宋军为进一步加强兰州的防守,遂展筑北城,以便大军驻守。此时,兰州城“南至皋兰山四里,北至黄河一里”(《元丰九域志》)。


    宋元时期兰州黄河两岸的交通比隋唐时下降了,特别在宋代,由于河西被西夏占领,中西交通基本隔绝了。


    明洪武十年(1377年),指挥同知王得对兰州城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扩建后的 兰州城,其北紧临黄河,东西1里280步,南北1里82步,周长6里200步。到宣德年间,在兰州东南西三面筑郭城,即东关、南关、西关,周长14里231步。明正统和弘治年间,又先后在东关北面筑郭城997丈和360丈,至此,兰州城的规模便基本固定下来了。洪武初年,兰州镇远浮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兰州黄河两岸的交通,揭开了黄河南北交通史上新的一页。镇远浮桥一直沿用到清末黄河铁桥建成为止。


    自古以来,兰州由于处于高寒之地,“朔风凛冽当空号,西山黯澹寒风高”,每到严冬季节,黄河“十月结冰又作桥”,这是一座天然的河桥,时间可持续二三个月。没有镇远浮桥前,每到冬天,人马行旅可在冰上行走;有了镇远浮桥后,冬天河面结冰时,浮桥要拆掉,人马行旅仍可在冰上行走。


    那么,冰桥是怎样形成的呢?


    说冰桥还得从“洮河飞珠”说起。洮河多峡谷瀑布,冬天湍流飞泻直下,不断溅起水沫浪花,在冷空气中凝为冰珠,跌落河中,形成“洮阳八景”之一的“洮河飞珠”.洮河挟带冰珠,从刘家峡附近进入黄河,在兰州一带河面上,形成由无数冰珠连缀而成的冰凌。随着气温的下降,这些冰凌又凝结为许多大小不一的冰块。每逢十二月中下旬,冰块越来越大,当一次寒潮来临之后,在一个朔风怒吼的夜晚,只听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河冰瞬间冻结为一体,一片嶙峋起伏的冰雪充塞河床,奔腾喧嚣的黄河顿时奇迹般地消失了。这时,兰州夹河滩的农民,腰际横执竹竿(以防误踩冰层薄弱处而掉进河中),踏勘出一条路线,饮誉古今的兰州冰桥就这样形成了。“冬冰既坚,状如积雪”,大河变通途,人来车往,如履平地。“五九”之后,气温回升,冰桥才渐渐消融。


    清代时,兰州黄河两岸交通除镇远浮桥外,还出现了许多渡口,主要有:


    黄河沿渡,在安庆门外,有船2只。


    教场河渡,在城区。


    段家湾渡,在城东2里。


    空心墩渡,在城东10里。


    东岗镇渡,在城东20里,有船1只


    马滩渡,在城西20里,有船1只。


    钟家河渡,在城西40里,有船2只。


    新城河渡,在城西70里,有船1只。


    青石嘴渡,在城西80里,有船1只。


    八磐河渡,在城西85里,有船1只。


    小川渡,在城西125里,有船1只。


    小寺沟渡,在城西90里,有船2只。


    一条城渡,在城北110里,有船1只。


    白石头渡,在城东北60里,有船1只。


    清代,除木船外,皮筏已成为兰州黄河两岸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张掖九曲黄河灯阵展新貌
  • 甘肃张掖:九曲黄河灯阵亮灯迎客
  • 天水出土石棺床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金城古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