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方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盖不起砖瓦房,也盖不起普通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常在山区、丘陵地带或原与川的过渡带,挖窑洞居住。在平原地带,由于无法挖窑洞,有的居民便建造“地窝子”、“地窨子”居住。
地窝子是就地挖出的长方形土坑,上面覆盖屋顶的半地穴式古老建筑。建造小型地窝子,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离水源较近的山坡,先向地地窝子下挖三四尺深的长方形土坑,坑的大小根据居住人口多少确定。坑中央竖立一根高出土坑的中柱,周边沿坑边竖立一圈与土坑深度等高的木柱;柱上加檩椽,椽子上端攒集于中柱顶端,下端搭在坑沿上;椽上绑柴笆和草束,再盖上半尺多厚的土培实,即形成一个雨伞状的穹窿屋顶,南面或东南角留出房门和小窗。这种建筑地下和地上部分约各占一半,屋内空间两米多高,或砌火炕,或在地中央火塘生火取暖。房顶四周再围以土墙或木障,以防牲畜踩踏。
地窝子建造方便,保暖性好,很适合短期居住或逐水草而居的游猎民族冬季使用,但这种房子的耐用性很差,通常每年都要重新翻盖一次。
地窨子在平地上先挖出南北方向长约11米、东西方向长约10米、深约4米的长方形土坑。然后在坑内北、东、 西三面各挖出三孔窑洞,中间一孔窑洞留有一个门,其他两个窑洞分别留有两个窗户。窑洞之间用门洞串通。一般把中间窑洞作为小厅,用作起居活动空间。两边窑洞是住房,靠近面墙的一面搭满间炕。炕边有窗户,墙外窗户下是炕洞。南面也就是阴面,挖一孔窑洞作为磨坊或牲口圈,用于饲养畜禽。西北或东北角与卧室串通的窑洞是粮库。作为粮库的窑洞顶上开有一洞,一方面用于透气,另一方面用于从上往下灌储粮食。西南角的一孔窑洞用于装杂物,东南角的一孔窑洞是厨房,从窑洞向地面凿出一洞作为烟囱。与地面向平的地坑周边用土坯砌高约1米的小墙,一是防雨水流入院内, 二是防行人、小孩跌入。院内中央挖直径约1米、深约3米旱井,下方全是沙石,用于天降雨雪时,雨水流入渗水。南边地坑与地面之间挖出长约8米的马巷道,作为人和牲畜的通道。这便是较原始的“地窨子”.
在地窨子居处,有一定的礼仪规矩。一般北向是上位,是老年人和长辈居处的地方,年轻和晚辈人只能在东、西两侧居处。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