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桥经受过的考验

时间:2016-02-22 09:52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兰州黄河铁桥自1909年建成至今,已有104个春秋。百多年来,它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捶打、地震摇撼、风雨剥蚀,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洗礼,但它依然像一座永恒的雕像,横卧在滚滚波涛之上,创造着难以统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荷着黄河儿女的梦想走向辉煌。百多年来,黄河铁桥经受的考验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主要有冰凌、洪水、地震、风雨剥蚀、战争和车船碰撞等几个方面。


    一、冰凌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的这句词亦用来描写中山桥,该是恰如其分的。从1909年至1969年的60年中,黄河兰州段每年都有冰凌,绝大多数年份黄河都要封冻,对中山桥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


    黄河干流分上下两段流经甘肃中部,总长913公里,其中有45公里横贯兰州市区,是全省防汛的重点河段。黄河上游有春、伏、秋、凌四汛,伏、秋大汛是由集中的暴雨或长时间大面积的连阴雨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威胁兰州市区,也威胁中山桥;春汛是由积雪融化形成的小洪水,对兰州市区和中山桥威胁不大;凌汛系由冰凌壅积提高水位所形成,但不产生洪水,故有“有凌无汛”之说,对兰州市区威胁也不大,但对中山桥构成一定威胁。


    关于黄河兰州段在天然情况下的冰情,从1934年设立兰州水文站以来,每年冬季才有冰情的记载。据统计,一般从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为冰期,个别暖冬从12月到第二年2月初为冰期。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半月为流凌期,12月下旬至次年3月初为封冻期。历年平均情况是:12月4日流凌,1月10日封冻,2月21日解冻,封冻天数一般为43天(最长83天,最短18天)。河心冰厚一般为47厘米,最厚61厘米,最薄38厘米。开河、封河期的水位变化是:依据封冻年数统计,黄河兰州段为不完全封冻河段,封冻概率为77%,少数年份只流凌,不封冻。封河期受冻塞影响,水位抬高,一般抬高1.50米--3米,最高达3.34米(出现在1954年12月19日,水位达1515.10米)。开河期水位缓落,逐渐恢复到畅流状态。


    黄河上游第一座水库的兴建,明显改变了水库下游河段的水温和冰情。1961年3月,盐锅峡水库开始蓄水,当年冬天,黄河兰州段就只有流凌而不封冻了。1968年10月,刘家峡水库开始蓄水,流凌期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为50天,到刘家峡水库蓄水的第二年,冰凌现象从此消失。


    黄河兰州段凌汛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上游有大量流冰供应;二是下游有阻水条件;三是有流冰下潜条件。


    黄河兰州段上游大部分位于高寒地带,每年入冬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水流失热冷却成冰,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兰州河段。除黄河干流外,其支流也在冬季向黄河输送冰凌,其中尤以洮河为最。


    洮河在黄河上游,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青海两省边境西倾山东麓,东流到岷县折向北,经临洮县到永靖县城附近入黄河。洮河有很多峡谷瀑布,冬季湍流飞泻而下,溅起无数水珠浪花,在冷空气中凝结成冰珠,跌落河中,形成“洮阳八景”之一的“洮河飞珠”.洮河挟带着这无数的冰珠,在刘家峡附近进入黄河,在兰州一带河面上形成由冰珠连缀而成的冰凌。随着气温的下降,这些冰珠结成大小不一的冰块,形成凌汛的冰源。


    黄河兰州段以东的雁滩分流和桑园峡的峡口,最容易使流冰发生搁浅而形成封冻。封冻以后对上游流冰起拦阻作用,使冰盖不断向上流延伸。


    从兰州中山桥的顺直河段到下游雁滩的分流河段,水面比降由大到小,当下游封冻上延到此处时,流冰发生下潜,随着阻塞程度的增大,过水断面缩小,水位开始壅高。在1969年前的60年间,中山桥几乎每年都要遭受冰凌的不断冲击,桥墩都要被冻结在冰中。如1954年黄河封冻后的水位达1515.10米,比中山桥墩顶仅低2米。这种冰凌和封冻对中山桥特别是桥墩的冲击和侵蚀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桥的寿命。但是,中山桥却经受住了这种考验,至今依然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


    二、洪水


    黄河是有名的灾害性河流,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冲决堤坝、夺河改道、毁坏桥梁的事经常发生。兰州位处黄河上游,山陡峡深,决堤改道之事尚无,泛滥成灾之事常有。洪水虽不像冰凌几乎年年都有,但一旦暴发,对中山桥的威胁要比冰凌大得多。据史料记载,自中山桥建成至今的百余年间,黄河兰州段时有洪水发生,其中流量大(一般在5000立方米/秒以上)、水位高、对中山桥构成严重威胁的有4次。


    1943年,黄河兰州段发生洪水,中山桥处流量达5060立方米/秒,沿岸部分农田被淹,但中山桥安然无恙。


    1946年9月初,黄河发生洪水,兰州市区沿河各地受灾。9月4日晨6时,中山桥处流量达3963立方米/秒。5日,流量已超过防汛标准。13日,沿河堤岸多被冲毁。14日,中山桥处流量达590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达1516.22米,洪水淹没桥墩,浪花溅上了桥面。为保证行人安全,中山桥停止通行。河水涨上堤岸,拱星墩桥全部被冲毁,岸门桥被冲毁3段;洪水淹没东郊、雁滩、段家滩、张家滩、刘家滩农田1000余亩,毁水车5轮,居民被迫结架树上避难;淹没王家滩、人心滩、石沟滩、红柳滩、蘑菇滩、杜家滩、朱家滩、刘家后滩等处田地2000余亩,水深达6米-10米。洪水淹没总面积3平方公里,漫及小西湖、庙滩子、穴崖子、韭菜湾、水北门、河水道一带堤岸,淹没土地10000余亩,房屋4000余间。这次洪水给兰州市区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中山桥却昂然挺立在滚滚洪涛之中,硬是用自己的钢铁脊梁抗住了洪水的冲击。


    1964年7月26日,黄河发生洪水,中山桥处水位高达1516.57米,流量为5660立方米/秒,淹没土地6500亩,房屋750间。中山桥未受损伤。


    1981年8月13日至9月中旬,黄河上游连续普遍降雨,黄河兰州段水位暴涨。8月下旬,刘家峡水库日平均出库流量达1387立方米/秒,刘家峡至兰州市区间的湟水、大通河日平均流量为614立方米/秒,兰州中山桥处流量为1838立方米/秒。进入9月份后,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逐渐增大,兰州市区段流量也相应地急剧上涨,从9月1日的2330立方米/秒涨到9月15日的最大流量5600立方米/秒,此后缓慢下降。在这次洪水中,黄河兰州段大于4000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了20天,大于5000方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了7天多,5500立方米/秒左右的流量历时3天多。这次洪水总行洪历程达30天,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时间长、水位高、流量大的一次洪水。全市受灾的有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白银区和皋兰县的20个公社、82个大队、518个生产队、21175户社员、113058人,以及靖远路、敦煌路、草场街、拱星墩、广武门等5个街道2133户居民,18个厂矿企业单位与13所大、中、小学校。共淹没农田40267亩,冲毁和淹没房屋3598间,冲毁堤坝41082米,冲断桥梁4座,造成9个企业短期停产,10所学校停课。


    中山桥在此次洪水中,经受了自建成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这次洪水最大流量虽为5640立方米/秒,比1946年的洪水最大流量少260立方米/秒,但由于河床自然变化等原因,水位却达1516.79米,比1946年的1516.22米高57厘米。中山桥一旦被冲毁,必然危及下游的兰州黄河大桥的安全,同时将对市区防汛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确保中山桥安全度过洪峰期,免遭更大的损失,9月14日下午,市建委、市政工程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市政工程公司的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中山桥安全度汛问题,提出了3个方案:


    第一方案:为防止桥架万一被洪峰冲毁,导致洪水危及中山桥安全,计划用3条钢丝绳,分别在南北桥头两岸上游处下地笼,钢丝绳顺桥人行道摆放,紧扎桥架一端,牵制南两孔、中孔和北两孔桥架,即使一架桥架被冲掉,也不影响其余几架,以尽量减少损失。


    第二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量为6000立方米/秒、水位离中山桥面只30厘米时,立即组织人员挖除桥面沥青混凝土,减轻桥的浮力,为下一步打开桥面板做准备。


    第三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量为6500立方米/秒、水位将接近桥面时,立即组织人员拆除桥面板、截断栏杆,进一步减轻桥的浮力和阻力。


    这三个方案,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力争保护桥架,安全度汛。同时决定,第一方案由市政工程公司施工,第二方案由市政工程管理处施工。


    9月14日,中山桥封闭,栏杆被连夜割断,并且用3根钢丝绳锚横拉。9月15日,水位已超过二、三、四墩帽顶,达1516.79米。当晚10时,按照市防汛时指挥部一号命令中山桥实行了戒严。9月19日,当黄河洪水流量由5640立方米/秒降为4800立方米/秒时,按防汛指挥部和市建委通知,对经受洪水冲击之后的中山桥进行一次实地观测,但当时潜水人员只能在流速1.5米/秒的情况下作业,而当时黄河流速达4.4米/秒,中山桥下流速达5米/秒,无法进行潜水作业。至9月20日和21日,市政工程管理处会同市建委、市政工程局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才对中山桥的支座与中心线进行了观测,观测数据与1980年6月观测的数据基本相符,没有出现异常变化,因而请示市防汛指挥部撤销中山桥停止交通的禁令。这次洪水可说是有史以来对中山桥的最大考验,中山桥经受住了考验,仍旧傲然屹立,继续为兰州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地震


    地震对中山桥的破坏作用并不亚于洪水。


    甘肃省在地质构造上横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西部古生带地区交接带,位于强烈隆起的青藏高原区东北部边缘。省内河西走廊和陇中、陇南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境内有海源一昌马、阿尔金山、河西走廊北缘、秦岭北缘及南北构造带等规模巨大的活断层,这些构造带的活动决定了甘肃省属于强震活动高发区。据统计,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到1990年的622年间,全省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46次,位列全国第八。这些地震大多波及兰州。


    兰州地区处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两翼与青藏块体和陇西旋卷构造的交会地带,地震区划上位于青藏地震区东北的南北地震带北段。该地区地震主要受区内庄浪河断裂带、深沟桥断层、金城关断层及马衔山前断裂带控制。据统计,自宋代至清代的950多年间,该地区共经受地震64次,其中发生在兰州的地震有4次,外波及兰州的有10次,有震感的44次,可能对兰州市有影响的有6次。民国时期至1977年的近90年间, 发生在兰州和外围渡及兰州的较大等级的地震共达130多次,其中1949年至1977年有90多次,发生在境内的2.0级~4.1级地震共25次,5.8级1次。


    在这数百次地震中,较大地震均给兰州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中山桥建成后,也一直经受着历次地震的摇撼。


    1920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20时5分,海源、固原发生大地震,震级为8.5级,震中烈度12度。据1921年1月5日第七期《公牍》中的“赈务通告”记载,这次大地震是近代史上最大的地震。西安城楼负责了望的士兵目睹“空中忽然红光如练”,“仅一转瞬,地震即作”,整个西安顿时一片混乱,“屋宇震动有声,檐瓦纷飞,墙垣倾倒,商民有被伤者,计历十余分钟始息”.由于当时没有能力对地震灾害做出更详尽的测定和记录,一时人们并没有发现真正的震中。不久,地震中心才被找到。


    据有关记载,这次地震非常强烈。持续时间“或十分钟至二十余分钟”.震发时,东六盘山地区部分村镇被埋没,地面有的隆起,有的凹陷,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海源城房屋荡平,全县死亡73027人。


    这次地震波及甘肃省静宁、会宁、通渭、秦安、天水、兰州等60多个市县。据《甘肃省志?地震志》记载:静宁“城垣尽圮,城关庐舍倾塌殆尽”,山崩崖摧,县中各河悉为所塞,水不通流;地裂数丈,或地皮挤起为矮墙,亦有一陷数丈穴者;山川变相,村庄迁移,全村覆没者20余处,全县压死9000余人,伤2000余人,压死牲畜37000余头。


    兰州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数月内先后震100余次,震塌房屋、窑洞8000余间,城墙震塌18处,县城及安宁堡、西固城堡城垛震落百余处,崔家崖白云观九级塔震落4级,皋兰山顶三台阁震毁上层(次年全圮)。据1921年3月3日《中国民报》载,居民死亡3000多人。《甘肃志?地震志》记载:“兰州倒塌房十分之三,死三千余人,畜七千余头。城堡垛口有倒塌,其他城堡(砖土)垛口或城墙亦有倒塌。白云观九级砖塔震倒四级,孙家坟和尚庙砖塔塔顶震落。皋兰山村落亦有裂缝。”


    《甘肃省志?地震志》记载,1927年5月23日5时43分,古浪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床塌晃漾,钌扣发响,人由梦中惊醒,双塔镇拦马墙有个别摇倒者;叶家大庄、达家庄、中路村墙有倒塌;大墩墙泥皮掉落,较大范围普遍有震感。但《兰州市志?自然地理志》引《甘肃通志稿?变异志》说:“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23日,古浪发生8级地震,永登城堞破坏172处,压死44人,伤6人,畜1000多头,房屋2369间,兰州倒塌城垣3处。”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5秒,第二次西北大地震发生,地震历时七八分钟,共震4次。发震地点在武威,震中在黄羊河与杂木河之间的沈家窝铺至冬青顶一带,震级7.75级,接近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平番(今永登)城裂圮,城乡坍塌民屋土窑2000余间,压毙男女48人,牲畜千头。


    1936年2月7日15时至15时39分,兰州连续发生3次地震,破旧房屋多有倒塌。


    1990年10月20日,景泰、天祝、古浪三县交接处发生6.2级地震,波及永登平城一带,造成轻度破坏。兰州市区震感强烈。


    1991年后,兰州地震活动依然十分频繁。据统计,1991年至1997年的7年间,兰州市发生大于或等于0.5级的地震256次。


    1995年7月22日发生在永登的5.8级破坏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人民币。兰州市区震感强烈。


    频繁的地震,特别是几次破坏性地震,并未撼动中山桥,真可谓任你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


    四、战争


    交通设施特别是位于交通咽喉位置的桥梁,在战争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战争的双方为了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从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去夺取、保护或破坏桥梁,特别是跨越大江大河,处于枢纽地位的大型桥梁,而桥梁也在战争中经受着炮火的洗礼。


    中山桥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东连陕西、中原地区,西通青海、新疆、西藏、南达四川等地的跨越黄河的唯一一座永久性桥梁,它的存亡关系着东西交通的通达与断绝,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因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敌我双方都对中山桥十分关注,中山桥也因而经受了严峻的战争考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相继侵占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封锁了我国大部出海口,西北、西南成为战略大后方,兰州成为大西北交通枢纽,从新疆进入的苏联援华物资都须经兰州,再转给各抗日前线。中山桥作为唯一一座连接西兰、甘新、甘青、甘川、兰宁公路的大型跨黄河桥梁,其军事作用已显得十分重要。加之苏联援华军用飞机首先飞抵兰州,故兰州又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训练中心之一。于是,日本侵略军便从1937年11月开始,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狂轰滥炸。


    据统计,自1937年11月5日至1943年6月23日,日本侵略军先后出动1558架次飞机袭击兰州及其周围16个市县,炸毁房屋22000余间,炸死炸伤1300多人,兰州的唐代着名建筑普照寺也被炸为灰烬。中山桥是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1939年11月27日,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73架次,分6批夜袭兰州机场、中山桥等处。中山桥东西两侧各落炮弹1枚,但只将桥面栏杆1处炸毁,其余完好无损。


    1949年7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出《消灭胡马军的战役指示》。8月4日,彭德怀司令员、张宗逊副司令员、阎揆要参谋长向各兵团下达了进军兰州歼灭青马的预备命令。要求各兵团、军于8月9日前完成进攻兰州的一切战斗准备。8月21日拂晓,解放兰州的战役首先从兰州外围打响,至25日,南山各阵地全部被解放军占领,解放军当日就向城区进击。


    中山桥是国民党马步芳军出逃的唯一通道,也是解放军全歼敌人的关键部位,因此,敌我双方对中山桥进行了激烈的争夺。8月25日19时,为阻止敌军通过中山桥向北撤退,彭德怀司令员下令卡断中山桥,全歼守敌。于是中山桥南桥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解放军1个突击排,以3挺机枪、8支冲锋枪,猛烈扫射逃敌。敌人不断涌向桥头,想打开一条退路,战斗异常激烈。次日凌晨2时左右,中山桥被解放军完全控制,卡断了敌军北撤西逃的退路。


    在中山桥的攻守战中,人民解放军炮弹击毁了正在通过桥梁的国民党军队的两辆军车,车上的弹药爆炸,引起大火,烧毁大桥南端两孔十八节木桥面,桥架部分杆件受到严重损伤,一根斜栏杆被炮火击断,中山桥交通中断。但大桥基础、桥墩、桁架基本完好,故经抢修后即恢复交通。经过战争的洗礼,中山桥越加显得苍劲挺拔。


    五、车船碰撞


    1943年12月28日晚8时许,私营大业公司货运汽车运送汽油,车行至中山桥北端时,突然起火燃烧,中山桥北端第一孔第一档的大部、正桥纵梁5根,人行道纵梁、桥面板、人行道板等第一档全部、第二档大部被烧毁。此次所烧均为木构件,对桥梁本身尚无大碍。


    兰州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山桥交通量日益增加,因行车道窄,经常发生汽车碰撞桥架的事故,尤其在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车辆昼夜不停,碰撞事故更多。


    1958年,三工局汽车碰坏南面第二跨西桁架第五根竖杆等。


    1982年2月19日晚9时许,兰州市公交公司一售票员酒后偷开公交汽车办私事,从桥南行至桥北会车时,冲上人行道碰坏第四孔(由南向北)下游第五根竖杆,致使该竖杆弯折达13厘米。


    中山桥受到的最大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撞击是在1989年。


    1989年,中山桥保固80年期满。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鉴于该桥已建成80年,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损坏,各类构件自然老化,荷载能力逐渐下降的实际情况,计划在当年进行一次大修。未料该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中山桥就被重达260吨的水上水厂撞坏。


    水上水厂俗称船上水厂,最初隶属兰州第一毛纺织厂,是一座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上水厂。1985年10月至1988年4月,投资98万元建成,日供水量1.2万立方米。


    水上水厂建造在船体上,船体采用钢板钢丝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预制成型。整个船体长34.75米,宽15米,总高9米(其中船身3米,船舱第一层3.2米。第二层2.8米),空载重量为260吨,吃水深度1.2米。满载重量为307吨,吃水深度1.9米。预沉池、混合反应池、过滤池、泵房等均设在船舱内。


    水上水厂建成后,停泊在七里河黄河大桥东侧南岸为兰州第一毛纺织厂供水。第二年,厂主将水厂卖给了城关区土地开发公司。城关区土地开发公司即委托兰州航运站将水上水厂船体移往黄河北岸的徐家湾。8月9日,兰州航运站在没有向有关部门申报拖移方案,也未向市政防汛、水运等部门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开始拖移。船体由三根钢丝绳牵引,向黄河北岸缓缓移动。下午7时15分,水厂船体被移动到黄河河面四分之三处时,用来在南岸固定船体的钢丝绳突然断裂,紧接着,在北岸牵引船的两根钢丝绳也先后绷断。失去控制的船体,被滔滔黄河冲击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顺流而下,径直向中山桥冲去。“轰”的一声巨响后,重达260吨的水上水厂在汹涌的黄河水推动下,猛烈地撞上了中山桥。


    兰州人引以为豪的中山桥遭到如此沉重的撞击,谁能不着急?正在患病的兰州市市长柯茂盛闻讯从医院冒雨赶过来,兰州市副市长杨良琦、兰州市建委主任徐用强及市防汛指挥部、市公安局、市政工程管理处的领导冒雨赶到现场,查看险情,组织抢救。


    晚上9时许,抢救中山桥的紧急会议在现场召开。市政府决定组成抢险小组,经过慎重周密的研究,确定由市政工程公司负责拖船,其他单位紧密配合,做好准备及协调工作和抢险方案。


    当晚,市政工程管理处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中山桥南北两头安置了红灯、路障,断绝了交通,并派专人昼夜值班,确保车辆、行人安全,同时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了动力电源问题,安装了照明设施,安排好了将船体顺利拖离大桥的各项准备工作。市防汛指挥部及时与刘家峡水库联系,调节了黄河的水位。


    只有把船拖开,才能保证铁桥安全,才能医治铁桥的创伤。重担落到了市政工程公司的肩上。公司领导立即派人挨家挨户通知人员,从各处工地调集人力、设备和器材。


    在夜雨寒风中,市政工程公司的吊车、卷扬机、钢丝绳、工字钢、方木等陆续运到了施工现场。工人们马上挖坑,下地锚,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刚挖好的坑正好靠近自来水管,下好的地锚只得又挖出来。天亮后,人们只好另改方案,在距铁桥300米的岸边重新开工。


    岸上的人们正在忙碌,桥下的险情不断加剧。船与桥相撞部位的裂缝不断扩大。10日上午9时40分,裂缝约6厘米,到10时40分已增加到8厘米,被撞的桥墩上也出现裂缝,桥拱纵向位移达3厘米。为了尽快排除险情,参加抢险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人一同日夜奋战,不少人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11日清晨,省委书记李子奇来到中山桥,查看了事故现场,要求严肃处理肇事者。11日下午2时许,一切准备就绪。黄河水位在刘家峡水库的调节下恢复到原有水位,中山桥上的交通全部中止。两台卷扬机缓缓拖着庞大的水上水厂船体离开了中山桥,威胁中山桥长达40多个小时的船体,经过1个半小时的拖移,被安全拖置到离桥200米的上游岸边,并做了安全固定。至此,大桥安全的威胁彻底解除。


    水上水厂船体被拖离中山桥后,由兰州部队某舟桥团用6艘240匹马力的汽艇拖至黄河北岸,该水厂也改为向九州开发区供水。


    风雨沧桑八十秋,中山桥在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加之自然老化,如今已显得有些苍老,但仍未减当年的雄姿。经过1954年和1990年两次加固维修,中山桥仍然承担着一定的交通流量。


    号称“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以现代桥梁的标准来看,技术上算不上先进,但它却是万里黄河上使用年代最长、唯一完好保留至今而且仍在继续使用的永久性公路桥。它雄伟壮观,而且打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成为一座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成为一道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永久桥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民国时期中山桥第一次大修
  • 民国时期中山桥第一次大修
  • 百年中山桥经受过的考验
  • 金城古渡
  • 金城古渡
  • 兰州黄河铁桥是清末重大工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