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遥远的时空,因为它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因为至今都无法完全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它凭借四十年前出土的铜奔马而名扬天下。走近雷台汉墓,看着那堪称中华之最的汉风大门,那比原件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那用汉砖砌成的墓室……你会一直被一种历史的遐想与惊喜所包围着,所震撼着。
一
武威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高8.5米,南北长l06米,东西宽60米,因台上有明朝天顺年间建筑的雷祖观,故名。据清乾隆时《重修武威县志》载,“灵钧台,城北,晋张茂筑。”由于武威的地志文献多已失传,前凉所筑灵钧台的遗址究竟是雷祖台、海藏台还是东岳台,已无可考证。部分专家认为这里的灵钧台很有可能即指雷台,所以雷台又称灵钧台。灵钧台的作用不外乎 “观云物,察符瑞,候灾变”,上应天端,下符民意。台上现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过殿、东西陪殿、廊房等,是河西走廊着名的道教胜地。1969年,当地农民在雷台开挖地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墓室顶端呈拱形,由序列整齐的砖块堆砌而成,砖石之间未用任何粘剂,全靠力学的作用相互支撑。汉墓历经地震的洗礼,千余年依然屹立不倒。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墓室顶端有一个已经封堵的盗墓洞,但幸运的是,虽经盗掘,墓葬中依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铜车马仪仗俑99件。其中有一件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飞鸟,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1971年9月,郭沫若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看到铜奔马,惊叹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马吗?”,并定名为“马踏飞燕”.
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主人至今无法确定其真实身份, 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人物身上:一是破羌将军、武威太守张江;二是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武威太守张奂;三是张奂的小儿子张猛;四是宣威侯、破羌将军张绣或汉阳(今甘肃天水)太守张贡。近年又有人提出 “前凉国王张骏”以及中国道教祖师张道陵等说法。具体是谁,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二
“天马”出土后,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天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于一只龙雀的背上。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是风神,天马却足踏龙雀,显示了它一跃千里,风驰电掣的速度。其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艺术构思,给人带来无穷遐想。据统计,铜奔马目前称谓近40种,最常用的是“铜奔马”、“马踏飞燕”、“马超龙雀”、“天马”、“飞燕骝”、“飞廉铜马”等几种。
透过“天马”的飞扬神采,越过它身上的斑斑陈迹,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看到了狼烟四起、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听到了号角连天、军旗猎猎、英雄高歌。在惊心动魄的争斗中,在血雨腥风的惨烈中,“天马”从远方走来。一段悲壮的历史,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关于天马,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大宛国把得到的宝马隐藏在贰师城引种驯养。古大宛国,主要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一说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西南部马尔哈马特)。当时汉朝正与匈奴作战,急需改良马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前往大宛求马。然大宛不仅不肯,反令其东边郁成国攻杀汉使,取其财物。汉武帝大怒,遂拜宠姬李氏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讨伐大宛。第一次讨伐来回历时两年,由于准备不足,缺乏粮草,人员伤亡惨重。李广利引兵退至敦煌,所率士卒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
后武帝征发囚徒、恶少年、边骑,以及天下七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六万人至敦煌,令李广利再次征伐大宛。此次物资准备充分,随军有“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橐它以万数。”由于此次兵多将广,所到之处,沿路小国害怕,纷纷出迎接济汉军。至仑头国,仑头国拒绝迎献粮草,汉军攻数日而下,残忍屠城。大汉兵锋直指大宛,大宛一些贵族见势不妙,联合起来杀掉国王毋寡,并献出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李广利率军凯旋,时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春。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此前汉武帝得到乌孙马,赐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更加健壮,便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汉武帝得到汗血宝马,高兴异常,遂作《西极天马之歌》赞之,其词曰: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又作《蒲梢天马歌》,其词曰: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经过汉武帝的推崇,天马的故事逐渐在中原大地流传开来。
三
汗血马从西汉进入我国后,因武威郡地处汉朝河西前线,且水草丰美,遂成为养殖繁衍天马的重要场所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地广民稀,水草以畜牧,故凉州之畜天下饶。”直到东汉时期,由于受羌族人民起义的威胁,东汉和帝永元五年(即公元93年)二月,“诏有司省减外厩及凉州诸马苑。”从此,武威郡的养马业跌至低谷。然饶是如此,由于其余各地继续引种畜养,使得天马在我国曾经繁衍生息上千年,这可见诸于历代史料典册与诗词歌赋。如《唐会要》中就称:“高祖武德年间,康居献马四千匹,属大宛种”;《续博物志》中也记载:“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唐代李白《天马歌》道:“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杜甫也有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的诗句,这是杜甫赠给房兵曹的诗句,一个兵曹尚且拥有大宛宝马,可见当时汗血马之众多;到宋代,司马光所作《天马歌》道:“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堂堂一朝宰相见到一匹汗血马都这样稀罕,可见宋时汗血马已非常稀缺了。到元朝尚有诗人应制做天马诗,但字里行间已透露出猜疑之意。元朝以后,史料中已很难见到汗血宝马的名字,汗血宝马在我国悄无踪迹的消失了,我们只能在史册的短暂记载与诗歌的激情描绘中对它浮想联翩。至于它缘何消失,有专家论证说,杂交与改良过程是其消失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竟然在武威雷台汉墓中发现以天马为原型铸造的铜奔马,至今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其实,雷台汉墓留给我们的谜团太多了:它真正的墓主人到底是谁?雷台究竟是不是晋张茂所筑的灵钧台?是先有墓后有台,还是先有台后有墓?铜奔马的设计师又是谁?铜奔马的正确称谓是什么?铜奔马为什么独一无二,天下独绝?
一切,都如大汉风烟散去,一切,都随厚重的历史远去,唯有那尊精巧绝伦的“天马”,在埋葬千年后横空出世,在向我们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专家学者为那些谜团热烈讨论、考证、争鸣的时候,只有雷台汉墓默默无语,平静地面对着一切,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四
最下面是汉墓,中间为晋台,台上为明代建筑,这是一种历史的层次,一种历史的叠压,其实也展示了一种文化的厚重。就连那几株有几百年树龄,如今已掉光枝叶,只剩半截枯干的古树,也透露着一种文化的悠远与壮美。
让我们记住这些人吧:原武威金羊区新鲜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小队队长王尚宏及部分社员;原金羊区保卫干事张有;原武威地区文物专干党寿山,原武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及甘肃省博物馆有关专家……是他们,才使雷台汉墓铜奔马重见天日,才使铜奔马在出土后被妥善保护,直到一鸣惊人,名扬天下。
1983年10月5日,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4年,武威人民选定铜奔马为武威市城标;
1996年8月,铜奔马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1年6月25日,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铜奔马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