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文明:江淮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的结晶

时间:2014-01-07 08:51来源:大西北网综合 作者:敏奇才 点击: 载入中...

洮州马家窑文化彩陶

 

洮州马家窑文化彩陶

 

  临潭古称洮州。洮州先民自明洪武年间从江淮大规模屯垦移民洮州大地繁衍生息以来,与羌、藏等其他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江淮文化与洮州本土文化的结合,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洮州文明,促进了洮州各类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而洮绣艺术、银饰品、剪纸、木雕、铜器等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奇花珍草。


  洮绣艺术因临潭古称洮州,所以临潭民间刺绣艺术称为洮绣。洮绣的题材有喜鹊探梅、一枝独梅、四时博古、鸳鸯戏水、熊猫抱竹等。洮绣的纹样近几年推陈出新,如挂锦,一般成双悬挂于偏房的东墙或北墙上,绣面多以植物花卉、莲生贵子、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为主,绣配以竹篮、水色、花卉等,情景交融,错落有致,使江淮文化与洮州本土文化珠联璧合。


  装饰艺术洮州的先民自江淮移居洮州以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和文明,而且带来了体现民族风格的装饰艺术,尽现江淮遗风。但在洮州大地上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诸多方面也融合了一些地方色彩,其装饰品也是如此。装饰品主要是妇女首饰、生活用品。妇女的首饰,汉族主要体现在“尕娘娘”身上,在莺歌燕舞的季节里,走进景色宜人的古洮州,目睹“尕娘娘”们款款而至,倾听着江淮吴语的韵味,抬首望去,“尕娘娘”们从头到脚佩戴银制的簪子、鬃花、钗钏、耳坠、手镯、鞋扣等;回首一望,那些佩戴着金制耳环、耳钉、戒指、手镯、项链的回族姑娘们嬉笑而至,还有那头戴花冠,身佩银制牙鉴、胸护的新娘子,羞羞答答地夹在一群姑娘中间走来,显得与众不同;那些纯朴的藏族姑娘,也佩戴银制的耳环、银盘、银钱、戒指、腰带走在忙忙碌碌的人群里,用一双清亮的眼睛观望着喧杂闹市,久久不肯离去。临潭各族姑娘们的这些饰品均由本地工匠手工制作,但无论金、银、玉、宝石、珊瑚等,制作上工艺精湛,精巧绝伦。


  此外,农民的牛车格头(轭)、绳、搭背,马鞍等除用银、铜、锡等金属为饰外,还要用牛毛、羊毛织物为饰,其上用黑白夹花织成各种图案,对比大方强烈,色彩明朗。


  建筑雕刻艺术洮州的古建筑雕刻主要有木雕和砖雕两种。木构件的雕刻主要在外檐部分,多装饰在梁、枋描檩、檐柱的空隙之间。内檐装修木刻多在屏风、隔板、天花、纱厨、佛龛等处。同时,在主体建筑的梁枋斗拱间悬以各种木雕品,真切地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独具匠心。


  洮州的砖雕艺术也是负有盛名,人才辈出。砖雕即用刻刀在青砖上刻出各种浮雕图案和画面,无论是古建筑、民居都有装饰。雕刻技法有刻、雕、凿、磨等,题材多为翎毛花卉、山水植物、人物景致,其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精巧,构图严谨,对比明朗。


  剪纸艺术一把无形的剪刀剪出了纯洁的心灵世界,剪出了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剪出了朗朗乾坤。就看那剪纸窗花吧,花鸟虫鱼、五谷丰登、琴棋书画、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十二生肖等,花似锦,鸟如飞,人物栩栩如生。还有那剪纸鞋花,也是花卉竞放,跃然纸上,观之令人无限叹服洮州村姑的心灵手巧。


  铜锅铸造艺术铜器的铸造技术在临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在清朝末年由铸铜名匠牛建文在旧城郊口开设铜锅炉院,铸造铜锅、铜火盆、铜炉、铜瓦、铜佛等铜器。其生产的铜器远销全国各地,特别是由传统工艺铸成的铜锅,不仅经久耐用,雕刻工艺精美,而且规格可大可小,最大的可容纳150桶水,一锅饭可供3000人食用。时至今日,临潭县第一翻砂厂承名匠牛建文的铸铜工艺而生产的铜器远销西北藏区和各大藏传佛教寺院,仍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洮州文明:江淮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的结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