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时间:2013-07-29 11:15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孙雅彬 点击: 载入中...

  连日的雨终于止住了。在那个凉爽的清晨,我们再次出发,于群山之间,顺河车行。


  蜿蜒黄河水自景泰县车木峡入境至五佛沿寺后,再向东约16华里后又急遽合拢,在两岸群山的环绕下,呈反" S"形横贯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河谷盆地。河的北岸便是五佛乡了。

 

 

  黄河古渡五佛寺

 


  上午10点,靖远双龙乡的村民张志提了个简单的布袋子做船过了河,和他一起过河的还有两辆小卧车。前后没有几分钟时间,他就身处景泰县五佛乡地界了。"我过来找个朋友,顺带买点东西回家。"张志几乎每隔三四天都会过河来五佛,因为走水路到这边买东西比去靖远县城要快捷,方便的多。而且,也花不了几元钱的船费。 "不远处原来就有个古渡口。很多年了,我们出行一直是这样来来去去的。水路特别的方便,以前的木船已经不用了,现在的铁船载重量很大,两三辆小卧车也能随随便便运过来。运一辆车掏10元就行了。"


 

 
 

  村民口中所说的景泰与靖远两县之间的渡口其实指的是丝绸之路上有名的渡口-----乌兰津。


  五佛乡是古丝绸之路和长城经过之地,早在先秦时,住在红山峡两岸的黄河儿女就创造了羊(牛)皮筏子摆渡,运送人和货物,形成了渡口乌兰津。乌兰津在今车木峡自然村,所以也叫车木峡渡口。在丝绸之路经甘肃段的北、南、中三线中,北线开发最早、走的时间也是最长。经过乌兰津的丝绸之路,在进入白银市去武威市之间的驿站,是经打拉池、会州、会宁关,过黄河、乌兰关然后到武威,这个古渡口自汉至唐一直畅通。那时候,经乌兰津的商贸众多,车水马龙,驼队络绎。因此曾是唐代最繁华、最重要的黄河古渡之一。而北宋时,西夏占据了黄河西岸,金人占据黄河东,曾多次发生夏攻金的战争,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乌兰津渡口逐渐冷落。随后,乌兰津北二里的黄河码头五方寺便成了青盐集散地。古乌兰津渡口遂废弃,被人遗忘。有谁能料到,千百年之后,这一带变成了一片绿树成荫的良田,鱼米之乡。人们在此安居乐业。


  一座镇子的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人们的看法,态度和生活方式。


  如今,景泰与靖远两县的乡民们仍然通过一条条渡船互通交流,运送物资。码头上停靠着的船家个个生意兴隆,载客不断。船家们直言,渡河而来的人不少都是寻着不远处的五佛寺来的。


 
 

 

  顺着路人的指引,记者眼前很快出现了一片古庙建筑群。一位古稀老者坐在寺庙前的石阶上,看到记者一行人,微微笑着,慈眉善目。他正是五佛寺的主持,法号圣明。据他讲,五佛寺中的石窟创建于北魏(431-518年)时期。从那石窟中的方柱顶窟顶,就可看出是北魏时的艺术文化。


  老主持说, 因为石窟中有大佛五尊,坐向为东南西北中五方,故也称其"五方寺",寺名还有深意,可源于佛教密宗:"大日如来有五种智慧",为了教化五方民,化为五方五佛。到了明、清时期,五方寺成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察汗池青盐的集散地,各地盐商都会来此处批发售卖青盐,这里也就变成了盐市或盐寺,文人们则叫沿寺(沿山崖的佛寺)。


  "据传,那时候,此地青盐市场的交易很是活跃,每年到五方寺的骆驼数量高达万只以上。交易也有3000多吨。600年的青盐集散市场,不但交流了汉蒙两族的物货,也增加了两族往来和促进了发展。"老主持语速缓慢的诉说逐渐还原出数百年前此地的繁茂情景,记者耳边仿佛听到了叮当起伏的驼铃声。


  五十多岁的村民周文成在寺里已经看守了六七年。听说来了采录百年古镇的记者,这位操着浓重乡音的汉子激动得领着我们进了石窟。


  拉开那道铁栅栏, 神秘的另一个时代向我们敞开了大门-----相隔如今千余年之远。


  "沿寺石窟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时续修缮过。这里面是1500年前的古遗物,非常珍贵。  平日里一般的游客只能站在外面向里看看,我们是轻易不让进的。"进了石窟, 周文成在前面牵引着我们,一边介绍,一边不断叮咛着,"不要用手去触碰。"


  沿寺石窟进深9米,宽7米,中间有5米宽方形塔柱直抵窟顶,塔柱四面开龛,龛内各塑佛像一尊。据介绍,前面的释迦佛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其余三尊形态各层,神态自若,腰细面圆,方颐突出,属宋代晚期作品。窟后南北二角各塑一尊泥佛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较前者造型高大,金面中腴,体态端庄,均内着"僧祗支"下着裙,外着袈裟,其造像特点大抵为晚唐和五代遗存。前面表层壁画四个菩萨则为清代作品。最令人称奇的是窟内南北两壁有模制影塑小佛像七至九排,各五百尊,共计有千尊, 神态各异。由于年代久远,高处一些小佛像已经从壁上脱落, 周文成将其整齐的置于泥塑假石台布之上,"那些黑色的佛像都是北魏时候塑的。听说在1983年维修加固石窟北壁墙基时还发现了木刻印制的西夏文字佛经残页共7页,计673字,经破译是《金光明最胜王经》的残页,是大概700年前的西夏古迹。"


  在石窟前有一砖木结构的三层楼阁,紧接着石窟崖面,与石窟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成为石窟前室。一楼南侧置木梯可登二楼。二楼北、东、南三面高绕廊,边置围栏,中为佛阁,可达窟内。二楼顶为木制尖顶八角亭,据说是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过的,基本完好。 而对面的楼阁则是近期才建的。周文成说,"说起来可惜,这里原有砖木结构的金刚殿博导楼阁在1968年失火被焚。该山门是毁于景电工程建设初期。当时施工队夜宿在里面,夜晚用电炉子烤暖,却不慎走火了。"那次失火后,寺里的僧人将山门中遗存下来的石块收集了起来。" 你们看,庙前放着的有雕纹的是1千多年前放石碑的底座石块,而那方石头是以前庙门拐上放着的。"


  五方寺码头,自汉唐以来,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商贸交易上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汉、鲜卑、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共同进步。 而沿寺佛教石窟艺术文化,成为多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结晶。在文化大革命中,沿寺石窟等曾成了被攻击的对象。周边的财神庙、龙王庙遭到了严重破坏,唯独石窟神奇的保存下来。

 

 

 

  如今,千年的古遗物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了五佛寺旅游的一个景点,供人们观赏、考察。每年的四月初八,都会有数万人来五佛上香,求福求子。 那子孙庙里许愿系上的红绳已是层层叠叠。每到这一天, 周文成都会非常的忙碌,从清晨到夕落。 (责任编辑:陈冬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