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在辽阔的北中国草原上纵横驰骋,演绎着传奇。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也曾经长久地停留过匈奴人的脚步。但在辽阔的天山南北,匈奴人留下的实物印记几乎很难寻觅。200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随着一批精美金器的出土,远去的匈奴民族的生活场景第一次展现在古西域的土地上……
古老部落
2006年夏季,对新疆考古界注定不同寻常。在这个季节,人们第一次在古西域的土地上发现了匈奴这个现在已经消失,曾一度活跃在古西域地区草原民族实实在在的踪迹。
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的几个墓葬,数十件金银器,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这些金银器器形较小,上有虎、豹、鹰、格里芬等动物图案,引起专家们的极大关注,被推定为西汉时期匈奴人的文化遗存。
匈奴是个古老的草原民族,曾在古代中国的北方草原上纵横叱咤。民间流传的西汉名将霍去病为抗击匈奴而迟迟不愿结婚的佳话,是普通民众对这个北草原民族几乎唯一的认识。历史上的匈奴曾一度统治古代西域,其中的一支远赴欧洲,匈牙利是古代匈奴人留在欧洲的印记。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匈奴活动的中心在今内蒙古狼山和大青山一带的头曼城,燕、赵、秦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匈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大将蒙恬夺回匈奴所占河南之地,匈奴北徙。楚汉战争结束不久,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打败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乘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无暇西顾,匈奴人向西攻击月氏,月氏遂远徙。至此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国皆被匈奴控制。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下服汉的匈奴迁居朔方、五原、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北匈奴在蒲奴单于的统帅下,统治着漠北和西域诸国。公元73年,汉将窦固、耿忠出酒泉塞,击败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公元89年,北匈奴被汉将窦宪所破,一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另一部分沿咸海北岸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公元375年,这支北匈奴的一部击败东哥特人,并联合东哥特人打败了西哥特人。随后占据匈牙利平原、黑海和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如今,叱咤风云的匈奴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只能从残存的文字记载和那些遗留下来的匈奴文物来认识这个民族和他们的文化传统。
野兽猛禽
与中原地区汉文化有着明显不同的是,玉在汉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在北方的游牧部落和民族中,闪闪发光而又极其稀少的金子显然是玉无法比拟的。作为古老的北方草原民族,匈奴也不例外。在金子成为货币之前,基本上都被制作成饰品。那么这些在古西域土地上发现的金器,到底蕴含着匈奴人怎样的文化和传统呢?
东黑沟遗址出土了不少方形金银牌饰和金花等。器形较小,应当是匈奴贵族衣服上佩戴的装饰品。金器以条形金箔和四叶状金华为主,其上镌刻有虎纹、狮纹、豹纹和鹰纹。有长方形动物纹牌饰5件,表面的动物图案系压模而成,为5只动物图案,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鸟兽纹,并排3个;下层左侧是一个虎纹,表现侧面;右侧是一个豹纹,身体侧面,头部正面。牌饰长6.5厘米宽3厘米。小方形牌饰表面纹饰也系压模而成,均为抽象的龙首纹,牌饰四角各有1个钻孔。钻孔显然是为了佩戴方便。
从这些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亮如初的金器的纹饰上,我们不难发现,匈奴喜欢野兽和猛禽,并且崇拜野兽和猛禽。
那么缘何这些凶残的野兽、猛禽成了匈奴人的挚爱呢?我们不难想象,在汉代早期,中原地区农耕已经相当发达,黄河两岸的村落彼此相连,猛禽野兽很少敢来干扰这些进入农耕文化的人类集聚区。与此同时,北中国的草原部落,绝大部分时间依然处在狩猎和游牧中。老虎、狮子、豹子、鹰等猛兽与猛禽成了草原上牛羊的天敌,也是游牧民族的天敌。最终无法制服的野兽和猛禽成了匈奴人崇拜的对象和信仰,成为匈奴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剽悍的匈奴人也无时不在希望自己能像草原上的野兽和猛禽一样强悍,征服所有他们眼中的敌人。其中抽象的龙首纹则表明,汉代匈奴民族和中原文化中斩不断的联系。
自治区博物馆研究人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认为,东黑沟出土的匈奴金器饰品上的虎纹,应当是当时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匈奴人对目前已经灭绝了的新疆虎的描述。
饰品情结
另外,墓葬中出土的金耳环、金耳饰、玛瑙项饰和琉璃珠项饰保存较好色彩斑斓,应是匈奴女子喜欢的装饰品,反映了汉代匈奴妇女的审美情趣。
其中,一对有金耳坠,总长约6.2厘米,按结构分,竟然能分成8部分。从上向下依次是金挂钩、金螺旋饰、笼状金饰、环状金饰、金挂钩、绿串珠、金螺旋饰、红玛瑙串珠。其中环状处三个小环被巧妙地焊接在大环之上。对当时的游牧民族而言实属难得,可以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了。
另外,其中的一对金耳环按结构也可分为3部分,从上向下依次是大金环(有开口,可能直接挂于耳上)、小金环垂直焊接在大环下端、下坠绿串珠。在东黑沟遗址发掘的汉代匈奴四瓣菱花状的金花竟多达40枚。
通过这些匈奴贵族妇女的饰品不难看出,两千年前匈奴人在打金工艺方面精湛的技艺。妇女金饰品做工精巧细腻,婉转繁复,同时又不失草原民族内心深处蕴含着的粗犷、大气与豪爽。耳坠红绿相间,金光闪闪,表达了当时中亚草原上,妇女对色彩和尊贵的追求。
农牧结合
考古人员在墓葬中还发现了陶罐、陶壶、陶盆、陶瓶、陶杯、陶碗、陶钵、陶釜等各种陶器,这些陶器出土时大多保存得不是很好,经工作人员精心修复,已经可以看到其形制,有单耳、双耳、三耳,有的陶器有使用过的痕迹。
自治区博物馆研究人员阿迪力说,这些容易破碎的陶罐等生活用品在匈奴墓葬中出土,说明当地匈奴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生产,而且农业生产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东黑沟遗址墓葬中还发现了环首铜刀、铜挂饰、铜鱼形饰、铁刀、铁削、铁马衔等金属用具,说明匈奴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说明在当时西域的土地上战事频仍,匈奴与西域诸国,匈奴和西汉王朝从未停止过纷争。
从这些出土的器物中我们至少可以断定,当时生活在古西域土地上的匈奴人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了农耕,或者说是既从事游牧又从事农耕。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被牢固保留着,农耕又促进了整个匈奴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
在新疆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很少能见到匈奴人的文化遗存,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发现,无疑填补了新疆考古的一项空白。(本文部分资料由博物馆研究人员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