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
作为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彼此消长、互为盛衰、相互融合的过程,共同创造着甘肃辉煌的历史。在甘肃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有45个少数民族成分,1998年有人口23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38%。其中,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撒拉、土、满等10个民族,人口都在2000人以上,合计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5%以上,而且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所以通常称其为甘肃主要的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等3个民族,在甘肃的人口均占全国本民族人口的85%以上,故通常又称其为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全省各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经过全体各族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经过曲折的历程,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历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全省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了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平等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措施,民族区域自治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全省解放后,从1950年起,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1980年9月,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全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均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目前,全省14个地州市中,有自治州2个,86个县区中,有自治县7个,1562个乡镇中,有民族乡39个。民族自治建立后,制定了不少旨在保障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充分发挥自治机关效能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的政策。自1980年以来,甘肃省共制定民族法规33件,省上还制定了《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在我省初步形成了民族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各民族自治地方步入以法律调整各种关系的新时期。
甘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一直十分落后。广大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简单粗放的农牧业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肃民族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行了农牧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业经营上的封闭状态逐渐打破。进入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开始形成了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经济结构,初步改变了以单的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到1998年底,全省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4.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6.3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980元。有3个自治县跨人全省小康县的行列。其中,肃北和阿克塞县的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760元和3650元.高居全省各县的前两位。我省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在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中少数民族县占12个。自1983进行扶贫工作以来。国家共同向12个贫困县投人各类扶贫资金7.36亿元,信贷扶贫资金3.4亿元。15年累计解决了112.82万人的温饱问题。1983年,当时列人国家重点扶贫的民族地区10个县贫困面达90%以上。到1 998年,全省民族地区贫困面已下降13.5%。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在旧中国,甘肃民族教育文化十分落后,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达95%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在民族地区兴办教育。到1959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发展到1055所,学生增加到42742人。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民族教育的发展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到1998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大、中、小学校2685所,在校学生42.5万人,成人在校学生2833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1 .45%,肃南、肃北、阿克塞3个自治县和临夏市已实现“普九”,占全省各民族县(市)的1 9%,永靖、天祝、夏河、迭部、张家川、合作等县(市)已实现“普初”,占全省民族地区县(市}的3 I%。同时,我省还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研究民族文学、音乐、民俗等的少数民族人才,成立了相关的研究组织,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挖掘整理甘肃三个特有民族的传统文化工作中,组织编写了90万字的《中国民族文化大观·东乡、保安、裕固族卷》。民族文学创作领域人才不断涌现,10个主要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作家,作品数量、题材及艺术形式有了新的突破。近些年在全国性文学评奖中有20余篇{部}作品获奖。藏族作家尕藏才旦创作的电视剧《走进香巴拉》,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甘肃省第二届敦煌文文艺奖广播影视一等奖。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截至1998年底,全省民族地区广播覆盖率65 .57%,电视覆盖率74.88%。
甘肃少数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或文字已失传,他们一般会说汉语,通用汉文。口头传说、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有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又有妙趣横生的笑话和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话,既有儿歌、谚语和传统的歌谣,又有高亢嘹亮,人人会唱的花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风貌、美好理想和心理状态。土族长篇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反映了土族人民爱好自由的愿望和顽强斗争的意志.长诗深沉悲壮,曲调优美。用东乡语吟唱的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米拉尕黑》,数百年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描述了东乡族青年勇士米拉尕黑与美丽善良的姑娘玛芝璐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引人人胜。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骏马和诗歌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他们世世代代创作出大量的诗篇,最古老的一部爱情长诗《阔孜库尔帕什与巴苏鲁》长达三万行,被誉为“哈萨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甘肃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中,尤以“花儿”流传最广。“花儿”是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歌,真挚朴素,婉转抒情,被称为“西北民族之魂”。临夏是有名的“花儿之乡”。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四月廿六至廿八,要举行最隆重的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成千上万的各族男女游山真对歌,唱和之声漫遍野,极其壮观。所谓“漫开花儿透心甜,十天九夜口不干”,就是其盛况的真实写照。撒拉族的撒拉曲,是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说唱艺术。在祖国艺苑里,骋婷玉立,独树一帜。其形式包括“玉尔”(情歌}、撒拉“花儿”、宴席曲、民谣、劳动号子、儿歌、摇篮曲等。
甘肃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有按本民族历法计算的新年,有欢庆丰收的佳节,有纪念民族英雄的节日。有宗教节日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回、东乡、撒拉、维吾尔、保安、哈萨克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子大节日。甘肃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保安族为刀术,由砍、劈、撩、抹等刀法组成系列套路,动作快迅灵活,雄健有力,表现出保安族勇猛、剽悍的性格。马上游戏刁羊”是哈萨克族的一项勇敢者运动,当地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刁羊见勇气。”比赛时,将一只割了头的山羊放在马背上,由一个身强力壮的骑士策马飞驰,参加刁羊的人乘马追赶,经过激烈的争夺之后,由胜利者把抢的羊送到观众面前受奖。它既需要个人娴熟的技巧,又体现集体的密切配合。“姑娘追”是哈萨克姑娘和小伙子传递爱情的有趣活动。比赛时,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同往指定地点,途中小伙子可对姑娘说俏皮话或倾吐爱情,姑娘不得有任何反抗表示。返程时,小伙子必须纵马急驰,否则被姑娘追上,则有权用鞭子抽打他,小伙子不得拒绝,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情,她只是虚晃几鞭。通过此项活动,增进了青年男女的友谊,有的由此而成了终身伴侣。每逢藏历年或春节,藏族人民要举行射响箭比赛,箭头上带有几个小洞,当箭射向空中时,空气穿入洞眼发出不同音调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
甘肃少数民族在恋爱与婚俗方面别具特色。如藏族青年在恋爱上采取“抢帽子”方式,来表达爱慕之情。小伙子看中了姑娘,他就择机抢走姑娘的帽子,在几天内,他会来还帽子,如果姑娘愉快地拿回帽子,说明姑娘也爱上了小伙子,姑娘若不爱他,也就不要自己的帽子了。东乡族的婚俗“砸枕头”十分有趣。新婚当天,新郎将新娘接到家中,全村男女老少都来贺喜,众人对枕头非常注意,枕头上的绣花色彩图案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话题。新婚夫妇进入洞房,小伙子拿起枕头朝坐在炕头—卜的新娘乱砸一通。此时,炕上护新娘的姑娘们和地上的小伙子们用枕头互相嬉闹起来,直至深夜尽兴为止。
各民族对食物取舍选择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忌食猪肉、血、自死物,藏族禁食鱼类,满族对狗肉十分忌恶,裕固族不吃驴、马肉。民族风味食品琳琅满目,回族喜欢的菜肴有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羊肉串、油炸馓子、炸糕、油旋等,回族有喝盖碗的嗜好。哈萨克人最喜欢食物有“金特”,用奶油混合幼畜的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哈萨克的马奶酒南马奶经过加工发酵形成,醇酸可口。奶茶是蒙古、藏、哈萨克等牧民膳食必备之物,宾客临门,首先捧上的是奶茶。藏族多以炒熟炒熟的青稞、豌豆,捏成小团炒面糌粑拌食酥油茶。
各民族的礼仪各有情趣。东乡族用宰的鸡招待客人时,先把鸡分成十三块,鸡尾最为贵重,只给最年长和尊贵的客人食用,这是对客人最大的敬意。亲朋好友相聚,或遇远道而来的客宾,哈萨克人一般要宰羊款待,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并请客人尝遍羊的各个部位;客人则先割一块羊肋肉,捧给在席的长者,接着再割一块羊耳肉给在座的 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大家一起进餐.裕固族人待客时,主人需给客人抬羊背子,羊背子分头等、二等、三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个背子,屁股带尾巴是头背子,给有声望的人,,胸叉是二背子,送一般亲友,除羊干巴骨(小腿骨)不做背子外, 其余均为三背子,一般客人享受三背子,羊背子抬给后,客人当场不吃,是走时所带的礼物。
民族团结共繁荣,建国五十年来,为了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团结,在全省进行了广泛、持久的民族平等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民族政策深人人心,卓有成效地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出现喜人景象。总之,由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甘肃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结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地建设甘肃、振兴甘肃,必将谱写甘肃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