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1933年秋天,历经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中央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苏区一天天缩小。“左”倾路线错误领导下的第五次反“围剿”,完全听命于德国顾问李德,实行以““堡垒对堡垒”的正面阵地战,欲“御敌于国门之外”。然而,数百次血战的结果是,根据地越来越小,红军部队伤亡惨重,北部门户广昌失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了无法立足的地步……
经过腥风血雨后的红色首都瑞金,满目苍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和中共中央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日后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震惊世界的战略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 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先后撤出了各自的根据地,踏上了向西的突围历程。他们历经数百次的浴血奋战,终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途经甘肃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率领8.6万人西进,踏上了大转移的漫漫历程。1935年6月14日, 翻过雪山的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徐向 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夏河、洮河流域的红军,在右路军北出草地后出现了分裂。一心想南下的张国焘电告右路军停止北上,右路军 中的四方面军将士不愿意部队分成两半,也决定南下。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右路军中原一方面军的一、三 军团北上。张国焘对中央电请其北上的命令置之不理,反诬中央造成“红军大分裂”。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俄界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向北行动的方案,决定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再向东 发展,并将红一方面军北上主力和中央直属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是红一方面军主力与中央直属部队在进入甘肃俄界后改编而的,支队司令员是彭德德怀,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三天后,红四 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部攻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腊子口。在哈达铺,毛泽东从当地邮政局的《大公报》上看到了陕北红军的消息。陕甘支队群情振奋,到陕北去,成了长征的最后目标。
27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一所小学里。毛泽东、张闻天第一次从报-卜得知《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和日益恶化的华北形势,同时,他们还得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报纸提供的信息后,中央政治局正式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第二天,在榜罗镇一个空旷的打麦场上,陕甘支队连以上的干部,接受了突破长征最后一个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的战前总动员,红军继续向北前进。10 月初的一个晚上,甘肃静宁县界石铺一片寂静。毛泽东在通渭县城用一首七律《长征》总结了尚未结柬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0月7日,翻过六盘山的陕甘支队,在固原县青石嘴将东北军骑兵的两个连消灭,缴获战马一百多匹,装备了中国工农红军自己的骑兵部队。进入陇东的红军在深陡的山沟中行进。10月10日在镇原与陕北红军的通信兵相遇,终于,10月19日,这支走过千山万水的队伍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