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温泉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温泉命名的县城,自当是名闻遐迩。据说,温泉县境内有温泉一百多处,最出名的是被当地人尊称为“圣泉”、“天泉”和“仙泉”的三神泉,这三处吸引的游客最多。我们此行并非是到温泉县享受“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惬意,而是到民间领略奇特的蒙古族手工技艺——制作库克尔。米尔其克草原是温泉县最丰茂的草原,草地柔软碧绿。到达大草原的时候,其其格作为县里专职从事非遗工作的负责人,已经安排好了我们此行前去的地点。
A寻访库克尔
刚走到山脚,一个敖包赫然入目。几个牧民正在祭敖包,我们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些照片。这种偶遇也是机缘。
在草原上,游牧的人们无论是生产或是生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并不像农耕地区的人们聚居成村落。敖包除了用作蒙古族民众的祈福之地外,某种意义上还承担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但更多的人依然认为敖包是给年轻人提供约会地点的,不然怎么会有那首传唱已久的《敖包相会》呢?
我们要寻访的“库克尔”就在离这里不远的村子里。库克尔第三代传承人巴·欧卡沙玛就生活在这里。她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从15岁开始帮着奶奶做库克尔的一些零活,当帮手。在奶奶的辅导和影响下,她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做库克尔的技艺,又在父亲叶·达瓦的指导下,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用牛皮、骆驼皮制作各种规格的库克尔技艺。
“库克尔”是蒙古族人盛奶酒、牛奶、马奶和水的一种工具,主要用牛皮、骆驼皮制作。当我们问起库克尔的含义和来历时,其其格如数家珍地说道:“历史上,盛装、储存和运载奶酒的工具是一种皮制的酒囊,我们的祖先管它叫‘库克尔’。”
说着,她拿起巴·欧卡沙玛制作好的一个“库克尔”让我们看。我们仔细端详着这个库克尔,只见它的外形呈桃形,液体的流出口呈长长的圆状,两头又有弯形角,似牛的两只角。在圆状出口处下方的两端,有突出来的两块皮子,上面有小眼,整个造型宛若一个牛头。
其其格看出了我们的好奇,微笑着说:“这个小眼是用来拴绳子的,可以直接挂在马背上。渴了不用下马,拿起来就可以喝。”过去,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备有大小不等的“库克尔”。
B选料与鞣革
“第一步是要选好材料。做库克尔的主要原料是牛皮和骆驼峰的皮。对皮张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选择健壮的7至8岁的公牛皮或是公骆驼峰的皮,这种牛皮较厚,结实、质量好,瘦弱或是有病的牛皮和骆驼的皮张不能使用,会影响质量。一个质量好的 ‘库克尔’经久耐用,可以供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使用。”巴·欧卡沙玛给我们解释了第一步工艺。
“第二步是鞣革。皮子选好后,要进行鞣革处理。牧区多在夏季用酸奶和麸皮熟皮,皮子熟好后刮去毛,到了冬季再把皮子泡软,然后把皮子冻硬,把两张作库克尔的皮张落在一起,在双层皮革上再裁出‘库克尔’的形状来,这样皮子不会走样和变形,做出来的‘库克尔’会很规矩。用驼峰做的酒囊叫‘布赫库克尔’可装5公斤的奶酒;用牛皮做的叫 ‘库克尔’,一次可容纳2公斤的奶酒。还有一种小的酒囊,叫‘布勒登库克尔’,也能盛装1公斤的液体。常见的是可装5-10公斤不等的库克尔,这种酒囊不仅制作精美,上面压印有蒙古族的花纹和图案,而且具有不怕摔打、不怕挤压、不漏酒、不走味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由于制作精美,造型独特,所以我们许多蒙古人把‘库克尔’作为艺术品摆在家里,或是挂在墙上,供客人和自己欣赏。”巴·欧卡沙玛的介绍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C缝制与压纹
第三步是缝制。看着巴·欧卡沙玛展示的缝制工艺,我们得知缝制“库克尔”的线不是普通的线,而是用牛筋做成的,另外还要加入驼毛捻成线,用这种线缝制的“库克尔”不仅结实,并且不会腐烂,还能保持多年不会脱线。
缝制时在两层皮子中间要夹一条白布,增加“库克尔”的密封性。同时,还要沿着外沿缝一圈,翻过来在里面也要沿边缝一圈,这样不仅好看、外表光滑,还能保证不会漏酒,不会走味。
接下来的步骤让我们大吃一惊,居然要在还没有成型的库克尔里面装上砂土。其其格看着我们惊讶的样子不禁莞尔一笑:“‘库克尔’的雏形做好后,但还不是成型的,要装砂土进行固定,按照一半砂一半土的比例装满,使其成型,等‘库克尔’外表干了以后,把砂土倒出来,再倒上水反复洗净,这样‘库克尔’就定型了,以后再也不会变形。”这个步骤的确古老又不失童趣。
第五步是印压花纹。“库克尔”上的图案都是蒙古族的吉祥图案和花纹,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美好愿望。巴·欧卡沙玛选了一组图案和花纹,细细地画出来。
接着走到炉子跟前,拿起一根铁丝放到炉子里烧热,然后一点点压上去,受热的地方顿时凹下去,没有受热的地方还保持着原样。“这项工艺很麻烦,要压好几次才能成型。不仅可以压成图案,还可以压上字,比如,有的人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压上去。有的牧区,我们蒙古族牧民还将‘库克尔’画成图案,作为‘印记’烫印在马的屁股上,成为部落或是单位的永久标记。”
其其格的话使我想起《北史·高车传》里面的记载:“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就是说,各部落的牲畜都有自己的印记。蒙古族牧民把“库克尔”作为印记的图案,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也有类似打印记的习俗,这也是游牧民族身上被放大的文化,可以让我们看到游牧文化的历史惯性,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种惯性还能维持多久。
D烟熏与检验
第六步是烟熏。这些程序因为过于复杂繁琐,我们无法一一领略了,但通过巴·欧卡沙玛的口述,我们也减少了认识上的遗憾。
据她讲,熏“库克尔”要用专门的炉灶,要建一座小土房子,或是临时搭建一座毡房,将“库克尔”凌空挂起来,炉灶要修在屋外,5米以外设炉灶。这样的烟道长,烟到了熏“库克尔”的地方就会变凉,这种烟是冷烟,效果好;如果是热烟,温度高,会使“库克尔”变形。同时,烟道还必须要有斜度,点火点要低,出烟口要高,这样烟才可以顺利进入小土房或是临时搭建的毡房内。
点烟的燃料不是一般的柴火,而是要用柳树、杨树树叶和爬地松,这种燃料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慢慢地燃烧后会产生浓浓的烟雾,就这样连续熏上20天以后,“库克尔”会变的油亮,色泽呈绛红色,这样才可以保证质量。
最后的步骤是检验。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质检。经过烟熏过的“库克尔”,就算是成品了,也要进行装水试验,如果能保证滴水不漏,就算合格,如果有漏水的现象,还要进行加工修理,如果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一般不会产生漏水的现象。经过检验后的“库克尔”就可以使用了。
E面临消失
对于“库克尔”的历史,我们没有见到具体的文字记载,但在和田地区博物馆展示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蒙古族的“库克尔”(酒囊),形状和现在一样,都是用皮革制成的,上面也有鼓起的花纹和图案,但图案和花纹和现在的不完全一样,四周多是圆形图案,中间是直线交错的图形,这种直线交错的图案在博尔塔拉和其他地区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库克尔”中也存在。出土后,也充分证明了“库克尔”距今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库克尔”是生活在大草原上蒙古族人广泛使用的皮质容器,总的来看,做工复杂,技艺要求高、生产周期长,从夏季选皮、熟皮到秋季制作,约要半年的时间,成本自然会比较高。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塑料制品,牧民就用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代替了“库克尔”,这使得古老的库克尔技艺面临着渐渐消失的危险。
巴·欧卡沙玛一直坚持着采用古老的技艺制作库克尔。目前,在丈夫恰·吐尔孔塔依沙的帮助下,他们一个制作,一个跑销路,虽然不能做到批量生产,但是用古老技艺制作的库克尔,目前已经远销到温泉、博乐、乌鲁木齐、北京等地,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也盼着她能找到几个好帮手,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等我们有机会再来到米尔其克大草原的时候,库克尔这项古老的工艺或许就像不会被野火烧尽的牧草,再次随着春风的吹拂生长延续吧。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