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发现的古代防洪坝。
从古代防洪坝的断面泥沙分析,防洪坝曾经历多次维修加固。
水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两千多年以来,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的先民们为了生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化遗产。近日,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阶段工作的结束,戈壁滩上规模宏大的古代防洪工程,被高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者掀起了神秘的盖头。
戈壁滩上浩大的防洪坝
祁连山以北、高台县城南是一处戈壁荒滩,当地人称之为南华滩。就在这处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沉睡”着一组规模浩大的古代防洪工程。
据高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介绍,该组防洪工程西起肃南县明华区南部戈壁,东至临泽县南部戈壁,横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三湾墓群和骆驼城墓群,东西长近70公里,自南向北分布着东西走向的五道高7米到2米不等的防洪坝以及附属导流渠。
高台县博物馆副馆长赵万钧介绍,这组防洪工程在地方志、史料中从未有过记载,当地百姓将之称为五道梁。“根据0.6米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1∶5000航摄影像资料分析,防洪坝经过许三湾墓群和骆驼城墓群,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局部因修筑坝体而被破坏,另外一座魏晋之前的古墓葬却被坝体很巧妙地绕过,因此可以断定,局部地段的防洪坝最迟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赵万钧指着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告诉记者,普查队员在部分早期就已经建成的防洪坝上,还发现了后期的陶片和青花瓷片等遗物标本,证明该工程2000年来得到了持续不断的维修加固。
赵万钧说,如此规模宏大的防洪工程,应该是古代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的。
勘测设计水平令人惊叹
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是现在来说也是一项大工程,更何况是古人在技术不发达时所修筑。古人科学的勘测设计水平令人感到惊叹。
“祁连山北麓为洪水冲积倾斜平原,在地形图上等高线东西走向。在实地调查中,普查队的测绘人员使用GPS对该防洪工程进行了测量,竟然发现该防洪工程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大致平行。”赵万钧说,显然在修筑防洪坝之前,组织者组织实施了高水平的勘测和设计。赵万钧同时说,防洪坝的修筑甚至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南端的一条防洪坝被山洪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防洪坝南和防洪坝北的高度落差有6米多。实地调查中,普查队员还发现,该防洪工程的设计突出了堵山洪和导流山洪的功能,局部地段还发现了科学导流的回形结构。
坝体防洪灌溉功能兼有
“防洪坝的作用一个是防止山洪冲毁农田庄稼,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向下游导流引水灌溉农田,合理利用洪水。”据赵万钧分析,汉代为了大规模屯垦农耕开挖了不少浇灌渠道,引高山积雪为源的河流进行当地的农田浇灌。
据《金张掖史话》记载,张掖水利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遣霍去病开发河西,采取设郡、戍边、筑塞的政策。在强化行政、军事设置的同时,首先必须解决边防军需供应问题。认为“边疆之利,莫要于屯田,屯田之兴,莫重于水利问题”。于是,发布了兴修水利的谕令,徙民实边,浚河开渠,引水灌溉,发展军屯民屯。司马迁写道:“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可见兴水屯田的规模之巨大。同时,《金张掖史话》还记载,历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建设中都创有一些独特的技术,如汉代的筑坝拦水、分引渠道;前凉的用石修渠垒坝等。
虽然对历史不甚了解,但对高台县城南部戈壁上的几道古代防洪坝的防洪和引水灌溉作用,高台县水利局张汉军局长还是认同的。“就从现在来讲,高台县南华滩的防洪工作仍然很重要。”张汉军告诉记者,南华滩季节性阵雨形成的洪灾,对下游造成的危害时有发生。因此,该县曾修筑了一道长6.8公里的西干渠防洪坝,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下游骆驼城乡的耕地、村庄不被洪水淹没。
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该组防洪工程自修建以来,持续发挥着作用。”赵万钧经过放大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向记者分析,兰新铁路的几处导流涵洞和该防洪工程导流山洪的导流口几乎为同一出口。但目前,由于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附属防洪工程的建成使用,使得南部戈壁上的秋季山洪集中下泻,从而给这组古代防洪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赵万钧介绍说,如果长期得不到保护,这组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将被山洪无情地破坏。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