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弟子谈“高爷”

时间:2011-12-27 22:0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髙公亮捧着爷爷高培支的照片讲述家里的故事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雷震中 曾任易俗社社长

  高培支先生不蓄发,说话声音洪亮,最爱穿一袭黑色对襟大褂。先生每次担任易俗社社长,均是时局危难、社况艰苦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出来力挽狂澜。抗战期间,先生怕荒废学生学业,采用城外选点、集体疏散的方法躲避敌机轰炸。带领学生背上馍,每天上午在长安县观音庙村集合。没有排练场,白天就在树下练功,没有教室,就在土壕上课,土块当凳子,土坯当黑板。当时先生已经60多岁,和大家一样早出晚归,每天往返30多里。

  当时社会上流传:要想惹气,领一班戏。先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他历任社长期间,制订了严格有效的管理剧社的制度,并自己带头身体力行。每天先生总是第一个进社门,有人问:先生来得这么早?答:因为我住得远。先生一生布衣粗袜,节俭细致。办公用纸,经常用废纸翻写,扯下的日历,常常用做便笺。我们去先生家里很少,只有每年先生生日,会去柏树林先生家,每个人一碗素面,挑一筷子给先生,表示添福增寿之意。

  风骨高洁的“高爷”

  张咏华 曾任易俗社社长

  我是1949年入社、易俗社的14期学员。我们那会的学生都尊称先生“高爷”,高爷面冷,但实际上很幽默。戏曲讲究“千斤白,四两唱”,尖团音是念白的基本功。高爷特别重视尖团音的练习,说要在语言上实现雅、美,体现出易俗社为艺术学府的风采,他自己亲自把关,教我们拼音课。有一次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忘记带本子了。高爷脸色一沉,拖着长音来一句戏文:“徐彦召进宫,把胡子丢咧!回家去取。”我们都在底下笑成一团,我到现在都能想起来高爷当时说话的神情。

  高爷的办公室里有个铃铛,隔着玻璃窗子,他若看到谁没好好练功,铃一摇:“进来。”挨一顿训斥。谁的功夫进步的快,高爷也会有奖励。高爷写的剧本《夺锦楼》,我曾经扮演过里面的小姐。现在回头看先生的剧本,处处都有先生本人的影子,比如这部戏里刚正不阿的县令,就体现出先生自己耿直、高洁的风骨,直追关汉卿。

  先生是我们的精神偶像

  惠敏丽 易俗社现任社长

  高培支先生对易俗社的贡献,对我们现在来讲,更多的是传承他爱社爱国,艰苦朴素,为艺术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改革创新精神,我们也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形势代代传承,培养新人,使得百年易俗社的风骨薪火相传。最近我专门去一趟先生故居,为了看看这座老宅,更多的是用先生的精神来鼓励自己。他的故居,是他一生为艺术事业奉献的见证,对我们来讲,是一座精神丰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希望百年老宅,历经风雨多年之后,风韵犹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走进三江源丨“飞阅”三江源:壮美通天河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