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期,陕西一些皮影艺人就到环县来行艺,据说陕西皮影雕刻的两大流派之一的西路皮影代表艺人尚线匠就曾经为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雕刻皮影,还有一个乔线匠在另一位民间皮影表演名家敬乃栋家中住了三年,专门为其凿刻戏箱。”许世同所说的“线匠”,是皮影雕刻艺人的俗称。
许世同说,近几年来,环县皮影雕刻艺人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加,为200人左右,不少道情皮影艺人由演唱兼雕刻转向了专门雕刻,从过去的家庭作坊转向了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
1963年出生的高清旺就是一个转向了专业雕刻团体的代表。这位在2008年成为国家级道情皮影雕刻传承人的艺人,如今称得上是环县制作皮影产品的龙头企业——龙影公司的“大拿”。“公司里有30多个制作皮影的,都是我的徒弟。”如今,高清旺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徒弟,有时候会有一些设计工作,多的时候“轮不上”他出手了。
高清旺坦言徒弟们几乎都学到了他的本事,不少徒弟被评上了省、市雕刻大师。高清旺此意也同时表明了他不同意外界的那一种“师傅金盆洗手,都靠徒弟来刻,从而影响了皮影雕刻质量”的说法。
如今,依旧延续家庭作坊的王勤政也认为他完全继承了传统的雕刻工艺,甚至已经有超越了。“我现在还保留着一些我太爷刻的东西,我觉得我现在的东西从工艺上已经超越他了。”王勤政说这话时非常自信。
许世同却不这样认为。
在他看来,皮影雕刻艺人数量的增加也就是个量的问题,若从质而言,“参差不齐”是环县皮影雕刻艺人的一个现状。
许世同认为,某种程度上,参差不齐的现状也使得现在的“新”东西和过去的“老”东西不能相提并论。
“就从皮影封色来说,过去封色很讲究,雕刻艺人多用自制铜油调色直接染之,用铜油染色有厚度,时间一长,颜色会掉渣,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纹,使得皮影色彩更加丰富耐看,而这种技艺现在已很少有人会用了,现在多用的是化学颜料。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老东西看着黑黜黜的,但一到灯下就显现出无比光艳的色彩来。再从皮质上看,过去道情皮影只用牛皮革刻制,不用其他动物皮革。这是有说头的。相传牛是天神下凡,一生勤勤恳恳,为民谋福,死后仍然造福于人类,所以,在陇东地区,作为神的化身的牛是受到崇尚的。”许世同解释说,用牛皮制作皮影,主要是因为牛皮具有透明、润泽、柔软、质细、厚度均匀等优点。
“现在的一些东西纯粹就是用混合皮制作的,皮质薄且脆,用这样的皮制雕刻起来,当然要比用牛皮刻制容易得多。”
在这一点上,赵德才很赞同许世同的说法。“在牛皮上刻是要见功夫的,可以说是一种考验,在混合皮上雕刻,则太轻松了,所以,现在不少雕刻的把几张混合皮制沓在一起,这样一刀下去就能刻出几个皮影来,不像我们这些在牛皮上刻的,只能一刀刻一个皮影。”从赵德才的话音里,能感觉出一种五味杂陈的意味。
所以,带着徒弟,天天忙碌,一年到头也只能刻千把件的赵德才,只能望着“那种高效率的雕刻”而兴叹。“王侯将相、英雄志士、公子小姐、贩夫走卒……”皮影戏中的“线子”在皮影艺人手中,铿锵的锣鼓声和婉转的四弦琴演绎着世间的众生相,而世间的人也一样上演着现实的众生相。
兴废抉择
贾森栋有一套从不轻易示人的宝贝——被文物专家鉴定为三级文物的晚清皮影。
识货的赵德才每每看到它时,都会流露出无比艳羡的目光。
“连这个册子都有年头了。”赵德才帮忙整理的时候,指着装皮影的一个牛皮纸一样的东西说,“现在根本没这样的东西了。”2000年前后的几年,赵德才在雕刻的同时还做着老皮影贩卖的活计。他说那时候从他手里几百元收来的清代皮影,转手两三千就给卖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赵德才太后悔,后悔那时候不应该那样“眼小”,至少应该留下一套给自己,不为了升值,至少也可以成为自己现在雕刻的摹本啊!
贾森栋收藏的这套皮影包括景点、人物,摸上去手感光滑、舒服,而每一件作品的色彩搭配就是不懂的人也觉得非常协调,即使颜色脱落的地方,也正如许世同讲的,颜色会掉渣,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纹,最主要的是,掉渣后并没有影响皮影整体的美感,反而给皮影的色彩增添了一种层次感,更加丰富多彩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