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食品欺诈期待大道昌明

时间:2017-02-24 10:05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张丽 点击: 载入中...

 

    20日,经济日报刊文:为加强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单位和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也被列为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将被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说到食品安全,既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也是常谈常新。而且,人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都听过各种真真假假的惊悚传言。就在前不久,“废旧黑塑料袋做紫菜”的谣言第N次卷土重来。澎湃新闻21日报道,不少微信公众号都在传播“市民称紫菜泡水后撕不烂,是塑料做成”的一段视频,朋友圈中也有各种转发,甚至还有方言配音版本。当然,马上就有相关专家辟谣:近两年,受原油价格反弹的影响,再生塑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商家这样做不太划算。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研究人员也证实,福建地区的紫菜也称坛紫菜,生长习性决定这种紫菜藻体柔韧性较强,泡水后较难撕开是正常现象。江苏一带的紫菜也称条斑紫菜,相比坛紫菜更软一些嫩一些。网友不能因为紫菜的软硬,来判断紫菜是其他物质。而且,紫菜和塑料袋的口感完全不一样。


    粗略盘点一下,仅仅“塑料紫菜”这一个谣言,就已经在不同地方传了好多年。传播较广的一段视频出现在2011年5月,来自广东。当年9月,浙江日报就曾报道称,在温岭的一个传统紫菜生产地,“仿佛一夜之间,紫菜价格从原来的每斤35元降到了13元也无人问津,销售量不到往年的一半”.类似这样内容似是而非、标题引人注目、缺乏科学论证过程却得出惊悚结论的文章或者视频,由于事关食品安全,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总是既迅速又广泛;相反,冷静客观陈述事实并能拿出靠谱数据和实验的辟谣帖阅读量和转发量总是少得可怜。而谣言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影响了那些勤勤恳恳的合法经营者以及食品产地辛苦劳作的农民们。


    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司副司长申敬旺归纳总结出目前涉及食品行业的谣言主要有四类:第一,旧闻翻炒型,即把监管部门查处的案例掐头去尾再进行编辑。第二,利益冲突型,多见于企业之间的商战,是目前新出现的一种网络谣言,造谣者有组织性地造谣,破坏性很大。第三,情感宣泄型,这类谣言大多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不满,当不满的情绪与其他网民情感形成共鸣,往往会造成较大规模谣言的传播。第四,玩笑型,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针对食品行业企业的娱乐、恶搞也会滋生谣言。它们没有组织性,有明显的漏洞,这类谣言一般不会造成社会影响,但如果不加以控制,也易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拟将传播食品安全谣言列入食品安全欺诈,让那些造谣、传谣的人付出代价,而非再以“开个玩笑、手滑分享”等借口,仅仅“罚酒三杯”就算翻篇了。当然,相对于事后的亡羊补牢,有关部门对事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及时作出权威、透明的披露才是正解。大道昌明,旁门左道自然就会消弭。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回应"僵尸肉"不该顾左右而言他
  • 铲平楚王陵,岂能罚款了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