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谏议制度

时间:2016-12-12 08:01来源:大西北网-老年生活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古代共商国是有一种“谏议”制度。所谓“谏”本义就是规劝君主,谏议自然就是给皇帝行为和决策提意见,专挑毛病和不足。实际上,即便皇帝很开明,也很难不被暗箭中伤。如西汉时的贾谊、晁错遇到的都是明君,他们二人均当过“博士”谏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给汉文帝的“三农”提案《论积贮疏》,后者有给汉景帝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提案《论贵粟疏》。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好,贾谊因建言有功,被汉文帝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一年后,便因遭群臣忌恨,贬为长沙王的太傅。晁错贵为汉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国之乱”中由汉景帝亲自下诏,斩杀于西安街头。


    古代谏官中,“政协委员”当得最窝囊的大概是中唐时的着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被唐宪宗李纯破格提拔为谏官左拾遗,当上了从八品的“处级干部”.


    白居易当时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大事小事都“建言”.唐宪宗要提拔宠臣吐突承璀,他坚决反对,结果被皇帝斥骂为“小臣不逊”,贬为江州司马,逐出京城。此后,白居易再也没有上交提案的机会。


    宋代以后,谏议制度变成了摆设,元代干脆取消谏院。到明清时,古代中国的“两会”和谏议制度所散发出的民主精神几乎不存在了。据《老年生活报》


    美苏在联合国的否决权大战


    近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成功说服多数国家投票认定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全民公投“非法”.然而,联合国大会决议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俄罗斯也拒绝执行这一结果。历史上,美俄(苏)在联合国多次发生争斗,特别是冷战时期,美苏曾多次展开否决权大战。


    为引入否决权争执不下


    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中英四大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首先是由苏联提出的,它主张苏英美法中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5国中有1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方能通过。


    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因为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1944年谁执掌政权尚没有定论)。然而,美英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苏联以与盟国全力合作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为承诺,才换取了美英对设立否决权制度的承认。


    事实证明,苏联是“很有远见的”,不但千方百计争取到了否决权,也是战后使用否决权最多的国家。冷战时期,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年到1985年间担任外长的格罗米柯被称为“摇头先生”.


    围绕日本入联几番争斗


    接纳新会员也是美苏激烈争夺的领域,这一点在战后针对日本入联的问题上表现得比较明显。1951年9月8日,日本在苏联、中国等主要战胜国没有出席的情况下,与48国签署了片面媾和条约--《旧金山和约》。“和约”的序言称:“日本表示申请加入联合国而且在任何场合都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的意志。联合国欢迎日本国的意志。”1952年9月,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向联合国提出加入申请。


    然而,由于日本没有与苏联签订媾和条约,苏联很是恼火。在9月18目的安理会会议上,日本政府加盟联合国的申请尽管得到安理会11个成员国中10国的赞成,但苏联以日本不具备加盟资格为理由投了否决票。


    之后,日本数次努力均告失败。直到1954年底,鸠山一郎出任日本首相后,把改善对苏关系作为外交重点之一。经过努力,1956年12月18日的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同意日本成为第77个会员国。日本成功入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联没有再投否决票。


    争夺联合国秘书长人选


    联合国成立之初,美苏对该机构“大管家”--秘书长的争夺最为激烈。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利益考虑的尖锐冲突,使秘书长的委任充满戏剧性。


    1946年初,联合国开始选举第一位秘书长。美国提名加拿大驻美大使莱斯特·皮尔逊,苏联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第一任秘书长的候选人应来自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安理会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推荐苏联提名的挪威外长特里格夫·赖伊。


    赖伊当选第一任秘书长后,由于1950年联合国对朝鲜半岛局势采取了有损公正的立场,苏联坚决反对他连任,但赖伊却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最后行使了否决权,这使得安理会无法就秘书长人选取得一致意见。美国绕过苏联的否决,将提案交给联大,联大投票通过决议,才使赖伊的任期得以延长3年。但苏联认为过期的秘书长未经安理会推荐而获连任违反联合国宪章,拒绝与他合作,终于迫使赖伊提前辞职。


    1952年,在赖伊辞职后第二任秘书长的选举中,美国又提出莱斯特·皮尔逊,苏联当时没能立刻找到合适的人选,但仍行使否决权阻止了这个来自北约成员国的候选人。斗争的结果是,立场相对温和的瑞典人哈马舍尔德获得推荐并当选。1957年哈氏谋求连任,苏联虽然对哈马舍尔德并不满意,但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未对其行使否决权。


    在1960年第15届联大上,赫鲁晓夫借刚果问题猛烈抨击哈马舍尔德,并借此机会提出改组联合国机构的建议。此后,苏联再度行使否决权,宣布不承认哈马舍尔德为秘书长。这也导致联合国内部关于秘书长机制的激烈争论,直至哈马舍尔德1961年在刚果飞机失事,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1971年,阿根廷人伍迪德罗达被推荐为联合国秘书长,苏联两次动用否决权阻止他担任此职位。同年,芬兰人拉克恩·杰科本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苏联又两次动用否决权。1981年当伊朗人萨德鲁丁·阿加汗被提名为候选人时,苏联再次动用否决权。


    美国毫不逊色


    与苏联频繁动用否决权相比,美国也丝毫不落下风。1981年,曾担任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的非洲着名外交家艾哈迈德·萨利姆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1971年底第2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一些非洲国家与会代表当场起舞,萨利姆便是其中之一,为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却得罪了美国。美国代表为此接连16轮投反对票,以警告他对共产国家的支持,萨利姆最终失去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机会。


    1996年11月19日。美国以1:14的比例否决安理会关于加利连任秘书长的议案。美国公开反对的理由是:加利在任期内对联合国改革不力,显示出彻头彻尾的霸权主义行径。同年,美国又连续3次投否决票否决了对科特迪瓦人阿玛拉·埃西的提名。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国古代的著名“丑女”
  • 失传千年的古代桌游
  • 孔子问礼老子思想史上的空前盛事
  • 古代美食如何“有滋有味”
  • 过节攀比、出行堵车 在古代清明节就有了
  • 古代消防器材很“先进”:明代已有消防器械藤斗水枪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