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外号“鬼子六”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6-07-27 08:01来源:大西北网-南方周末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奕䜣王府的西洋大门

 

    奕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受封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任命他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1861年咸丰帝去世,他与慈禧密谋,发动政变,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理衙门)。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在许多大臣请求下,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


    奕欣在奉命议和,办理外交时,即深感要办理好外交,必须先了解外国情况,而要了解外国情况,必须先熟悉其语言文字,1862年奏请在北京创立京师同文馆,招收15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学习西方语言文字。这虽是一所新式学校,由于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学生限于八旗子弟,并未遇到阻力。奕欣还主张自强,学习西方,大力支持李鸿章等人办理洋务,赶上或超过洋人,最后达到雪耻的目的。


    商办开设天文、算学馆


    看到洋人制造机器、枪械、轮船、行军等,无一不与天文、算学有关,上海、浙江等地也在讲求仿造洋人的轮船等事,若是不从根本上下工夫,即使学些皮毛,也无益于实用。于是在1866年12月,奕欣又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奏请在同文馆内另设一馆,专门学习天文、算学,招生的对象也由八旗子弟扩大到了20岁以上的满汉举人、五贡(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秀才,以及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年少聪慧的官员,聘请洋人教习。朝廷批准照办。


    不料这件事却在一些士大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指出,以堂堂天朝竟要拜夷人(即洋人)为师,实乃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奕欣没有退缩,1867年1月又上一折,进一步说明开设天文、算学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还提出将招生对象再扩大到翰林院编修、进士等人。朝廷又予批准。


    这一来,可极大地刺激了道学先生们的敏感神经,引起京师内外的一场轩然大波。


    3月5日,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发难,上折说: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纲,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臣民有了气节,“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令正途科甲人员学习“机巧之事”,又借升官、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这无异于是说奕欣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把国家引向歧途。此折虽“为一时推重”,不过他人微言轻,朝廷没有理会。


    倭仁披挂上阵


    过了半个月,大人物倭仁亲自披挂上阵了。倭仁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道光九年进士,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官,是着名的理学大师。咸丰皇帝在世时,因其只会说教,不会办事,把他视为“迂儒”,令其出任叶尔羌帮办大臣,故意用违其才,将其投置闲散之地。慈禧执政以后,才把他召回北京,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任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其教授同治皇帝读书,并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不久,他在慈禧与奕欣争夺权势的斗争中坚决地站在慈禧一边,又被授为文渊阁大学士。


    他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学技艺,“又奉夷人为师”,即使学成,也不能起衰振弱。何况“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而且夷人是我们的仇敌,咸丰十年(1860),他们称兵犯顺,侵犯我京师,震惊我宗社,焚毁圆明园,杀害我臣民,这是“我朝二百年来未有之辱,学士大夫无不痛心疾首,饮恨至今,朝廷亦不得已而与之和耳,能一日忘此仇耻哉?”科举出身的人都是国家培养的有用人才,若使他们“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气因而更盛,数年以后,就要把中国人都驱赶到夷人那边去了。


    倭仁的地位远远高于张盛藻,其奏折的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了张盛藻。他不仅道貌岸然地大讲“尚礼义”、“在人心”一类治国的大话、空话,拿不出一点民富国强的实际有效措施,上纲上线,给对方扣上一顶忘记帝国主义侵略“仇耻”的政治大帽子,将奕欣的招生方案彻底推翻,奏请停议。


    奕欣将了倭仁一军


    慈禧见倭仁出面反对,把他与张盛藻的奏折批交总理衙门,让奕欣作出答复。奕欣没有被倭仁的危言耸听所吓倒,又针对他所言上了一个奏折,指出:正因科甲正途人员存心正大,不会被洋人诱入歧途,才让他们学习。倭仁主张的那一套,虽然“陈义甚高,持论甚正”,其实不过是空言,而空言不能雪耻,只会误国。如欲救国,就要正视现实,了解外国,向外国学习。最后又以攻为守,将了倭仁一军,说:该大学士既然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服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在该大学士之后,悉心商办,用示和衷共济。“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古时战士用的铠甲和头盔),礼义为干橹(盾牌,指兵器)等词,谓可折冲樽俎(指外交谈判),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倭仁仍不罢休,4月12日再次上折,争辩说:今阅总理衙门所奏,大致谓忠信礼义之空言,不能收到制胜自强之实效,奴才以为不然。欲求制胜,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强,必谋之礼义之士。今以诵习诗书者而奉夷人为师,其志行已可概见,且不说其所学必不能精,即使能精,又安望其存心正大,尽力报国?恐怕不为夷人所用的很少。而且夷人机心最重,狡诈多端,今欲学习其秘术以制其死命,他们纵然表面上指授,安知不另有诡谋?奴才所虑堕其术中者,实非过计。他仍旧坚持忠信礼义能够“制胜自强”,并在跟着洋人学习的人身上大做文章,说他们一经跟着洋人学习,就会变成洋人的走狗,不可能再报效国家。


    倭仁败下阵来


    奕欣见其如此,非常气愤,又上奏折,指责他聚党私议,煽惑大众,阻拦招生。并果断地抓住他前次奏折中所说的“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一句话,请朝廷命他保荐几名精通天文、算学的中国教师,另开一馆,进行教学,以观其成。目的在于发起反击,使其知难而退,不要作梗,同时也有故意戏弄,使其难堪之意,近乎恶作剧。朝廷当即依议,命倭仁督饬办理。


    果然,这一奇招击中了对方的软肋。倭仁赶紧上折申明,以前所说的“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不过是“以理度之”,并不是实指其人,请不必另行设馆,由奴才督饬办理。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也不敢妄保。这就等于宣告竖了白旗,败下阵来。


    奕欣实在气不过,乘势进逼,再次奏请命倭仁在总理衙门行走,让他在对外交涉中凭借忠信礼义去制胜洋人。此举显然有意报复,但对倭仁这种人来说,也不算过分。朝廷又予批准。


    倭仁既然“存心正大”,脑袋里充满了忠信礼义,而这又是制胜洋人的法宝,理应乐于接受,尽力报国,在与洋人的交涉中大展身手,制敌于死命。可是,他却豪气丧尽,当了缩头乌龟,屡次上折恳请辞职,连对朝廷也不讲忠信礼义了。朝廷不允。他不能再辞,装作高兴的样子骑马莅任,走到中途,故意坠下马来,遂以足疾乞求开缺休养。朝廷也不勉强,解去他的兼职,只保留了一个大学士职位。


    倭仁与奕欣的争论结束后,又有候选直隶知州杨廷熙上折,借口“天象示警,人言浮动”,力言同文馆之失,请予撤销。据说这是倭仁授意的。慈禧根本不相信“天象示警”,指斥杨廷熙荒谬,并警告倭仁开“党援门户之风”,但未予深究。


    争论到此结束,奕欣取得了胜利。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道光皇帝靠玩弹弓玩出皇位
  • 道光皇帝玩弹弓玩出皇位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