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几次厄运

时间:2016-01-11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中华文明遭受过六次重大打击,如果不是这几次巨大的打击,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在欧洲的教士们还在几千年前和古埃及法老一样的方式在纸草和羊皮上记录时,就突破到近代文明来。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来看一看,这六个事件究竟是如何阻挡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车轮,甚至于将文明的发展倒车回去的。

 

第一,焚书坑儒


    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了中国,又作了废分封、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有利于文明发展的措施。可惜不久就发生了使文明倒退的“焚书”事件。历史说秦始皇焚书是和坑儒一起的。不过坑儒事件只是专制社会中君王残酷镇压政敌所常见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也只有四百六十人,比起后来的文字狱差得远。但“焚书”则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公元前213年,据说有儒生在宴会上批评秦始皇设郡县的做法,一些儒生也对秦始皇的政策不满。丞相李斯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于是在全国各地都燃起了烧书简的熊熊大火,过去几百年逐步累积起来的诸子百家学说成果毁于一旦,很多就此失传。这不仅仅是这些学术成就的损失。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类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如果不是这次焚书事件,百家争鸣或许能够继续。


    可惜的是,此后的两千多年来,直到现在也再没有如此良好的学术氛围。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第二、独尊儒术


    由于秦朝的迅速崩坏,取代的汉朝吸取了秦的教训。于是,汉武帝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治国之道。据《汉书·武帝纪第六》记载:汉武帝的老师丞相绾(名叫卫绾)说使用韩非、商鞅学说的人只能乱国,不能使用因此汉武帝也不再使用法家的理论。事实上汉朝初期推广的是黄老之学(而法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从此,以法治国这样的概念,就再也没有成为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现代社会,人们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断有人以权盖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从这件事种下的根。


    后来,董仲舒提倡只发扬孔子的学说,废除其他的学说。董仲舒这个名字应该是被永远记住的名字,就是这个人以自己的智慧彻底谋杀了所有其他伟大的学说,使现代人评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时,首先想到是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使得后世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只能学习儒家学说,先秦的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自然是妄想,甚至于连学习其他学术思想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点和欧洲中世纪只有学习神学才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正式途径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汉武帝采用这个措施对汉朝的统治有利,但是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独尊儒术造成特别厚重的枷锁,使得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时步履艰难。

 

第三,金元入侵


    宋代,中国封建文明达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赋税收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导致司马光慨叹: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理学家程颐的“格物致知”已经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错过,否则中国有可能是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


    北方金元的连续入侵,大肆掠杀,使北方的人口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则迁移到南方,金元统治者还在中原实行原始的奴隶制度,在农业区实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视政策,这些都导致了当地文明的倒退。让人感叹的是,当金的后裔满清又一次统治中原的时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满人不从事生产,不读书,甚至出现将杭州西湖改成马场,不过后来的明朝并不出众,因此文化上的倒退并不像在宋朝那样明显。至此,中华文明就开始步入了下坡路。

 

第四、明朝的八股文


    明朝理学在宋朝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僵化。据说,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朱读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大怒,将茹责打了一顿。后来他一面向茹道歉,并且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通称“八股文”.又规定在科举中,应试考生也要按八股文体做文章,后来连字数都有了限制。这种文体格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思路。可是读书人为了考功名,都只好学习八股文。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


    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便陷于停顿了。但由于一个人,当时中国还是很可能成为近代史中领先的强国,那就是郑和。他比哥伦布早92年开始了伟大的航海,郑和的船队(由他的副手率领)发现了美洲和澳洲。似乎日不落的中华帝国机会就在眼前。当时中国事实上的确称霸于印度洋和太平洋,郑和的宝船有1500吨的巨舰,而百年后哥伦布最大的船也才100吨。如果郑和进行的伟大事业能继续,那么,美洲、澳洲以及在世界其他地方建立庞大殖民帝国的或许就是中国人。

 

第五、明清的海禁


    郑和七次下西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资料和航海技术,也使得当时中国是海上的绝对霸主。但是,永乐帝和大臣们没有一个从郑和的描述联想到其中的巨大商业利益。这些王公大臣没有想到去海外捞世界。郑和死后,航海事业也停止下来。


    后来,由于倭寇骚扰,明太祖居然屡颁海禁令。明太祖制订律法,对于违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滨海军卫官兵,都要处以严刑。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至永乐时,明成祖宣布:“不许沿海军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国,遵洪武事例禁治。”小小的海盗竟然让号称最强大的明帝国签署这样的命令,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从没有过,从这点看出明朝的极端保守。


    海禁,就此扼杀了中国最领先的航海事业,中华日不落帝国就此成为泡影。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而当时又不像汉唐一样和西域各国通好,这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闭起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状态。那时候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起步,中国的固步自封使自己失去了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的机会,一直到被炮火打开国门。


    令人痛惜的是,之后的清政府依然延续着这种“海禁”政策,甚至还在收复台湾后,曾经打算放弃,把台湾的百姓都迁到大陆。思想的保守使进步和发展成为“不合祖制”的罪过,因此和不断进取发展的西方列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据《文史天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吗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察吏是治国之本
  • 细数中国古代十大贪官
  •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 中国古代灯具由食器转化来
  • “铸刑鼎”:中国古代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