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连环马”是否存在

时间:2015-09-28 08:01来源:大西北网-今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连环马

 

    “大破连环马”出自《水浒传》第55至57回。后来读书知道,这种神奇战法并非小说家凭空捏造,乃是由金人“拐子马”演化而来;《宋史》及岳珂《金佗粹编》对此都有记述。


    据说“拐子马”又号“铁浮屠”,规模也是三千人,同样是把马连在一起,只是没有三十匹那么夸张--乃是三骑一组,用皮绳相连。至于人马皆披重铠,则与小说描写相同。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骑兵一旦出动,犹如一道移动的铁墙,又像冲入步兵群中的坦克,难怪宋人惊呼:“铁浮屠”(意为“铁塔军”)来了!


    然而拐子马在顺昌战役中遇上了克星!南宋大将刘锜是有名的抗金将领,他命士兵以长枪、短斧相结合,冲入敌阵后,先用长枪挑去敌人的“兜牟”(头盔),持斧者跟进猛砍对方的手臂、马腿,甚至近距离“以手捽扯”.砍翻一马,其他两马也便失去战斗力,金人拐子马顿失威风!


    清代,乾隆皇帝突然提出疑问来。他说:北人作战善用骑兵,是取其“控纵便捷”,怎能把三匹马拴在一块呢?马的力量参差有别,这个进、那个退,怎么控制?三名骑士,这个勇、那个怯,听谁的?勇猛的必为怯懦的所连累,这个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大家都信以为真了呢?


    想想,乾隆说得确实有理。当代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写《岳飞传》,附了一篇《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对“拐子马神话”的产生作了十分详尽的考证。结论是:金人军队编制中确有“拐子马”之称,但那不过是对两翼骑兵的称谓。也有“铁浮屠”之说,那是汉人对金人“全装重甲”的主力骑兵的畏称。


    至于“三人为伍,贯以韦索”(韦索即皮绳)的金人骑兵战术,据考出自一位并未参战的文官的描述。此人是顺昌通判汪若海,他给朝廷写报告,对拐子马、铁浮屠做了详细描述,其中就提到“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战术。后来,这段内容又被岳飞的孙子岳珂照抄进《鄂王行实编年》。“编年”中还多了一些细节,如“拐子马既相联合,一马偾,二马皆不能行,坐而待毙”云云,据邓广铭先生推断,这是岳珂添加的想象之词。岳珂撰此文时,岳飞已去世六十年。当年临阵的人,少有在世者,因而“拐子马”的谬说也便无人纠正。


    邓先生的考证文章长达万言,引证翔实,推理缜密,可以看作对乾隆质疑的补证。那么乾隆作为清朝皇帝,忽然对这样一段600年前的史实大感兴趣又是为什么?--原来,此事并非跟满族皇帝“八竿子打不着”!满族自认是女真人的后裔,乾隆大概读到这段老祖宗战场受挫的历史,心里不舒服,才由此思考,进而“较真儿”的吧?


    那么这段历史公案,经过一位皇帝、一位学者的考证,是否可以就此定谳了呢?恐怕未必。譬如,那位首次提到“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战术的汪若海,虽未目睹,毕竟在事后亲临战地,访问了不少参战者。这一战术若出于捏造,那造谣的目的何在?


    此外,确如乾隆所说,三马联络的战术不合情理,然而类似的战法古代并非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就由四马牵引,乾隆所说的种种弊病也都存在,不也沿用了千百年吗?


    此外,宋人张栋亲耳听刘锜讲过顺昌战役的细节,说是令持斧勇士砍断敌骑马脚,“人马全装,一骑倒,又粘倒数骑”(“全装”指人马全披铠甲),这后果,不正是三马相连导致的吗?否则怎么会“一骑倒、又粘倒数骑”?--可见岳珂所说“一马偾,二马皆不能行,坐而待毙”也不是凭空想象之词,必有其信息来源。


    许多时候,历史疑案错综复杂,不是靠简单推理即可破解的。不错,金人“拐子马”的名称本意,很可能如邓先生所说,是指骑兵侧翼,与三马相连的战法无关。然而,这不足以否定金人确实使用过“连环马”的战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隐藏宋徽宗人才观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 中国马镫改变历史 曾助欧洲进入“骑士时代”
  • 让人不敢相信的历史真相
  • 历史上的李白真是刺客?
  • 历史上十大隐蔽很好的伪君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