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木鱼歌

时间:2015-08-25 08:01来源:大西北网-中国新闻网 作者:安致标,谢采容 点击: 载入中...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属弹词类曲种,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以东莞地区为最,在莞邑流行的历史可溯达四百多年以上。然而世事变迁,如今的木鱼歌和众多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人亡歌息,人走技失的现状。记者近日在东莞地区走访发现,真正能唱木鱼歌的人只剩十几人。


    新中国成立之前,劳动妇女绝大多数不能入学,虽目不识丁但却往往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是从传唱的木鱼歌中得来的。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告诉记者,小时候他是跟着奶奶生活的,在劳动之余,妇女们便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听木鱼歌。十来岁的李仲球在耳濡目染中,也能唱上一段。“那时的人们娱乐项目少,尤其是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只有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等吉庆的日子,主人家才会请木鱼歌艺人弹唱一曲,以为助兴。”


    据李仲球介绍,木鱼歌行腔逶婉,演唱者往往用三弦或秦琴作间歇性伴奏过渡。唱词基本是七言韵文体,以四句为一组,单数句末字用仄声,双数句末字用平声反复循环至终结。其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唱腔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


    常用唱腔分为妇女腔和盲公腔两类。妇女腔是流传于一般妇女中的唱腔,行腔有点像顺口溜,一般以四个七字句为一个单元,四、三句格,随字就腔,音域在八度以内。盲公腔则由职业失明艺人演唱,行腔富于装饰性。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演唱者无需化妆、布景,可谓:一人一长衫,一曲三根弦;句句成七言,字字敲心坎。


    木鱼歌虽流行于岭南地区,但多用方言演唱,这既是其“字字敲心坎”的原因,也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一人一三弦的表演本身就是靠唱词内容的魅力来吸引人、感动人,如果观众都听不懂,那么再好的演唱也是枉然了。”李仲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木鱼歌的现状,“听着木鱼歌长大的一辈人已经老了,能唱木鱼歌的也不多了,都已过花甲之年,年轻人不爱听甚至听不懂,过去的莞粹几成绝唱。”


    面对惨淡的现状,李仲球也在做着各种尝试。在保留木鱼歌原有韵律的基础上,丰富配乐、改善节奏;改变原有一人一琴的表演模式,尝试多人同台表演;在演唱之外饰以适当的剧情等等,使木鱼歌有机会在舞台上重放光彩。2005年东坑“卖身节”上,《旧曲新词唱“卖身”》大放异彩,获得观众的好评。2011年他参与创新改编的木鱼歌《三个萝卜一个坑》,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曲艺群星奖金奖。同年,“木鱼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其实从2005年开始,李仲球先生的家乡广东东莞东坑镇就已经在行动了。从2005年秋季开始,尝试木鱼歌进课堂,成为全镇初一音乐课的选修课程,2007年推广至初二上学期,使愿意学习木鱼歌的学生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基本掌握唱、弹和创作的基本功。


    李仲球表示,他今年已经快七十岁了,整个东莞能唱木鱼歌的老人只有十几个,都已经快老得唱不动了,更多的是只会弹和唱,不会识谱创作。希望通过自己的改编和尝试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喜欢它,把木鱼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非遗传播要有温度有质感
  • 2017鸟巢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即将开幕
  • 河北加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 曾2年2次被盗
  • 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卧佛启动原状整体修复
  • 半年内两次被盗 清东陵为何总能让“大盗”得手?
  • “海丝”起点泉州开展水下考古 挖掘水下文化遗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