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蓬子,本名姚梦生,“蓬子”是笔名,意为“蓬瀛之子”,他是浙江诸暨人。现在说姚蓬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过要说他的儿子,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姚文元。
鲁迅不齿于姚蓬子叛变
姚蓬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姚汉章是晚清举人,后曾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 1924年夏,姚蓬子赴上海光华书局当编辑。其时,创造社出版部的潘汉年编辑文学刊物《幻洲》,也在光华书局出版,故姚蓬子也认识了潘汉年。在潘汉年的影响下,姚蓬子也逐渐成为思想左翼的人士。1927年,他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冯雪峰提议由丁玲担任主编,并委派姚蓬子、沈起予两人协助,即“姚蓬子分工排版面、跑出版所,负责印刷及校对”.
鲁迅对姚蓬子产生反感,是两年之后的事,因为姚蓬子居然在南京的报纸上刊登声明,表示自己已脱离共产党。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但晚年的他心有倾向,认为姚蓬子这个声明迹近叛变,是不齿的举动。
后来丁玲在《魍魉世界》的回忆录中忆及当年自己的被幽禁,有一节“与姚蓬子为邻”,是说丁玲在南京被国民党“中统”“安排”了一个住处“明瓦廊”,“忽然看见他和他的妻子、儿子已经先住在这里了”.
“自新”后的“赎罪”之举
1935年,由朱家骅和徐恩曾安排,姚蓬子赴芜湖 《大江日报》(由国民党中宣部控股)任常务副主编,同时仍兼《钟声》副主编。丁玲被安排到姚蓬子这里同住,当然她仍处于“中统”特务的监控之下,这大概也是徐恩曾的一个刻意安排,想让姚蓬子感化丁玲吧。据海外出版的《徐恩曾回忆录》披露:当年在南京“自新”的姚蓬子,私下许多言论颇同情中共,甚至多次为丁玲等人说情。
1955年,因为轰动全国的“潘、扬反党集团”案件,姚蓬子也遭了殃。后来他被释放,一度成了无业者。后经有关部门安排,姚蓬子在上海师院中文系任兼课讲师,以迄1969年郁郁而终,时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