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书法,大汉味道真带劲儿!

时间:2014-12-24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老子

 

    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简牍书法,正是当时参与书写活动人数甚众的普通者所为。也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频繁,最为普遍广泛的书写形式。


    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体应时代演化而分派,书风顺潮流而易变异。与官方铭刻体相比,简牍书法在日常应用中,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多种书风。再如东汉时期某些碑石,也都是一些无名书家的手迹,这些来自民间和下层千百万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永恒的生命力。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越显示出它艺术的可贵。汉简书法的书写意兴最为流露,最为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笔姿横生奇态。加之汉简竖长的简形,竖写的顺序,偏扁的字形,趋横的字势,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


    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的《甘谷汉简》,风格秀逸飘洒,笔画左撇右波,字形宽扁趋横,是分书气息。其中“元”字真是奇笔。“年”字的横画末笔的竖弯处,就竖笔余力向右顺势铺毫,展出一个很长的捺画,逆入起笔,平出回锋,末一横之波磔,姿态婉妙,势刚力柔,“蚕头燕尾”,兴味绵长。捺画的夸张,长竖的放纵,既是意兴,亦是匠心。每行各为气势,又互为照应;这一行此外字形如小,那一行彼外字形必大;此行生波磔书,彼行发竖笔直下,错落参差,极露灵性。章法启行草,布白比汉印,细读起来很有兴味。也正是以其活泼而浪漫的笔法,形成了汉简书法妩媚天然,生机蓬勃的风采神韵。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条的搭配和变化的艺术,它的艺术美是通过线条的错综变化表达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的材料、工具对书法艺术效果的产生关系极大。


    简牍书体的形式,是与它的书写工具密切相关,用具有弹性的毛笔写在硬性狭长的竹木条上,这是汉简书法成功的基本保证。先看两位汉人所做的笔。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一支毛笔来看,笔头的蕊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面用一层较软的黄褐色毛,显而易见这样的笔基本上达到了毛笔的四德,即为尖、圆、齐、健。居延也曾出土一支。称之为“居延笔”,有人考证为宣帝至东汉初期物,与武威汉简约略同时。之后,1983年在甘谷西汉墓中又发现了一支象牙笔,制作精细,用料考究,足以证明汉简书艺与当时比较完善的书写工具-毛笔关系极大。


    从简牍书法的艺术特征来看,秀逸、遒劲、端凝……书善尽美,由此可以推测无论是居延笔,还是甘谷象牙笔,很可能是蒙恬改进后的汉笔的典型。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样得心应手的毛笔,汉简书艺是决不可能产生出这样高超的效果。其次,与书法相关的就是墨。


    墨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书写的速度与效果:汉时的墨是当时流行的丸墨,属天然漆烟,它色泽乌黑发紫光。这样品质良好的墨,书写起来必然行笔流畅,不粘、不涩、不滞。特别是在不甚平滑的竹木简上写字,如果没有与其相适应的佳墨,是难以写出笔法灵活、使转自然、书体纷披多姿的字来的。


    为什么简牍字形多呈扁平形呢?这与当时的书写材料有一定关系。西北汉简都是选用较好的材料加工的,因为限于材料和便于携带、收藏、展示等原因,所以在制作时尽量做的窄小轻便,才适合实用的要求。由于材料的限制,简牍的书写者别具匠心,使字迹尽量横向发展,左掠右波,极力行舒展之意,使结构紧而不密,疏而不松。这样一来,既节约了书写材料,又创出了隶书的独特结构。一种新的书体的形成必然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


    简牍书体具有率意外露,以拙生巧的内涵。率意是简书的灵魂,从艺术美的角度来看,率意虽然与当时实用有关,但它所形成的艺术上的自然情趣,是无意中对自然美的追求。严谨、装饰、整齐是种美,是作者审美观的自然流露。书法的形式美到魏晋、隋唐则成为一种着意追求的境界了。西北汉简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并非任何个人所能独创,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由各种因素互相配合所产生作用的结果。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总是和其它艺术门类息息相关的,有着血肉的关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