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爱赶庙会

时间:2014-11-05 09:30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北京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庙会历史悠久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北京庙会流传至今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北京庙会可分两类

 


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却不愿光顾。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有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举行宗教活动


    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极富特色的。


    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举行的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庙宇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


    除上述的宗教活动外,还有每年十月廿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都没有庙市伴随。


    据中华五千年网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 古人写日记始于何时
  • 中国人曾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
  • 古代中国人如何举报官员?
  • 中国人"吃西瓜"的考古发现
  • 清末中国人曾视英语为救国工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