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李鸿章早有嫌隙,在政见上多有不同,也看不惯李鸿章一味地对外求和的为政策略,更看不起李鸿章不顾全大局,始终维护自己淮军的局部利益的做法。但是张之洞也明白,李鸿章始终不服自己,多次在人前贬抑自己好大喜功。李鸿章毕竟位高权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下去,两个人之间就会由嫌隙转化为比较大的矛盾,那样对自己的前程将极为不利。
于是他决定在不牵扯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对李鸿章虚与委蛇,尽量不贸然得罪他。在李鸿章母亲80寿辰时张之洞主动送去寿文,让李母非常的高兴。李鸿章本人70寿辰时,他更是三天三夜几乎没有睡觉,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寿文送给李鸿章。在寿文中,张之洞极尽能事地推崇李鸿章,赞扬李鸿章文武兼备,统领千军万马,还赞美李鸿章德高望重、勤于国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这篇5000字的寿文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琉璃厂书商将其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
忍耐、克制是一种主动的人生智慧。张之洞对待帝师翁同龢和与他对待李鸿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光绪帝对翁同龢深为信任,“每事必问,眷倚尤重”,虽然他在许多方面对翁同龢的变法主张和内容持不同意见,但张之洞并没有和他闹翻,而是曲意攀附翁同龢。他曾致函“贵为帝傅”的翁同龢,吹捧他博学多识,深谙儒学之精髓,而且通达时务,为时代之俊杰。张之洞在信中说自己非常仰慕翁同龢,还称赞他实行务实的策略,提倡维新变法,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如果能有为翁同龢的维新变法效力的机会,自己一定会尽全力去做。真可谓不遗余力地迎合。
张之洞不但为人讲究洞悉世事,而且做事更是因势而变。当年他被委任为山西巡抚,即将起程时,山西籍富商,泰裕票号的孔老板,拿着一万两银子的差旅费来贿赂他。张之洞当时婉言谢绝了孔老板的这笔钱。可是当他来到山西,深为山西罂粟的种植之多而震撼,他下定决心铲除山西罂粟,让百姓重新种植庄稼。可是山西连年干旱、歉收,加上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根本没有余钱为百姓买耕牛,买粮种,不得已他决定向商号老板募捐。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张之洞觉得孔老板当初是想拿银子来贿赂自己,目的当然是想日后从自己这里得好处,那时候商人看重名位,甚至愿意以银子换名和位。他便上门和孔老板商议,拿名位来跟他换银子。孔老板果然很乐意,他表示愿意捐五万两银子做个道台。这个提议正中张之洞的下怀,虽然说名义上给了孔老板一个道台,可他依旧要做他的票号生意,并不会等着去补缺,也就不会去抢别人的位置,所以孔老板不过是得了个空名而已。他得了名位,张之洞得了救济百姓的银子,一举两得。再者按朝廷规定,捐四万两银子便可得候补道台,孔老板要捐五万两银子,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数目,给他个道台的虚名,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于是张之洞答应了孔老板。
晚清名臣胡林翼说:“能忍人所不能忍,乃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只要忍耐,就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让自己调整步伐,修正策略。妥协总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种代价有时是脸面上的,有时是物质上的,但这种代价不可能是无偿的,付出总会有回报。人不会只图虚名,只有具备能在小处妥协、包容的心态,才能在大处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