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音乐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4-06-09 09:29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口哨

 

2013年8月5日,美国加州,好莱坞女星莎朗·斯通外出遇到塞车,无聊地吹起了口哨


  有文字记载的口哨音乐,在中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从《诗经》女子,到魏晋风流名士、唐宋的文人墨客,到今天的政要名人,口哨音乐一直都得到喜爱。甚至,魏晋名士和唐宋文人,将长啸上升为人生境界。


  在国外,口哨不仅是戈梅拉人传承了2500年的交流语言,而且,还成了学校的专业教育。一年一度的世界口哨大赛,产生了众多口哨演奏家,口哨音乐也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很多名人政要都是口哨音乐爱好者。


 

戈梅拉人的口哨语和国外古代啸乐

 


  印度喀尔康河地区公元前两世纪的浮雕中,至今保留着吹口哨的女伶图像。据文字记载,印度梵文经本法规定,凡重要的祭祀,必须以吹口哨代替唱礼歌,这一制度延续至今。非洲黑人用口哨来伴舞,以口哨作为狩猎的信号。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祭祀、婚礼时也吹口哨。


  在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就有啸乐(俗称口哨)演奏的记载。到了十九世纪,口哨艺术风行世界,尤其是欧洲,无论绅士淑女、贵族平民都喜欢它。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弗雷德·洛厄利为贺拉斯·赫德乐队最叫座的演员,曾灌制一打以上啸乐唱片。其中《印第安人爱的召唤》售百万张以上。德克萨斯州还成立了啸艺俱乐部。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国外口哨曲目多达205首,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为啸乐谱写的《口哨与小狗》。从1974年开始,世界口哨音乐协会每年都举办世界口哨大赛,至今已举办四十多届,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口哨高手。在手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在非洲西北部大西洋的西属加纳利群岛上,戈梅拉土着居民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交流方式--吹口哨。根据美联社2003年11月16日的报道,在那里,口哨是一种语言,戈梅拉人通过口哨进行交流。


  2500年前,戈梅拉人的祖先就开始以口哨进行交流。随着殖民者的入侵,戈梅拉人也学会了西班牙语,但仍有不少人保留着用口哨交流的习惯。这种“口哨语”由四个元音和四个辅音组成,不同的搭配和长短音变化,可组合出4000多个“词汇”,虽然听起来像鸟语,但其应用价值不可小觑。


  语言文化专家们呼吁,“口哨语”应当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1999年起,专家们在当地办起了学校,请当地老人教14岁以下的孩子们学习“口哨语”,并吸引了3000多名儿童每周来这所学校上25分钟“口哨语”课。


  朱安·卡贝洛就是一位戈梅拉人,他从小就学“口哨语”,并能熟练地用这种“语言”和邻居“交谈”.他能把口哨吹得很响,三公里开外都能清晰地听到。他骄傲地表示:“我可以用口哨叫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们谈话;在人群里走散了,我还能用口哨通知我的朋友我在哪里。总之,口哨的用处太大了。”

 

早早就风靡欧美的女子口哨艺术家

 


  在欧美,女子吹口哨曾让人有“放肆”之感。但1886年,爱丽斯·肖女士在纽约首次公演啸乐,轰动了美国。从此,她的口哨声就弥漫在音乐厅、演讲堂,响彻大亨阔佬的客厅,风靡欧美。


  有评论家描述她的口哨“能吹出加强音、抑扬音、断音、颤音,音域涵盖两个半八度音程”.还有评论家把她的口哨喻为“魔笛”:“其音色犹如画眉鸟华丽的鸣啭那样迸然而发,又像晚间的清风那样幽幽沉寂。”


  爱丽斯是纽约上流社会女子,她家道中落,要负担自己及4个女儿的生活,转而以吹口哨谋生。她首次演出的曲目,包括《安妮·劳利》之类的叙事曲和专门谱写的器乐曲。她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运唇技巧非凡,她的口哨在两个街区之外都能听得到。


  一批伦敦的医生特地检查了她的口腔,发现她吹口哨的绝技,得益于她异乎寻常地高而窄的上腭。但事实上,爱丽斯的绝技与其说得益于她天生的上腭,不如说是来自她的勤奋--她每天都做紧张的练习。


  1888年,爱丽斯·肖帮助娱乐界跨入了一个新纪元--她在经改良后的爱迪生留声机的蜡鼓上录了音。1908年,胜利唱机公司出版发行的第一张双面唱片,其中的一面就是爱丽斯灌制的口哨曲《在威尼斯》。


  19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啸艺学校,还成立了由30位少女组成的“小鸟啸艺乐团”,大受欢迎。她写了本名为《啸艺》的教科书,并于1923年在纽约出版。她原来在底特律音乐学院修歌剧专业,但在校期间弄坏了嗓子,转而从事吹口哨,并总结出一套教授口哨技巧的方法。


  南希·福兰自称是“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她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将一首《请听那反舌鸟》吹得清脆、响亮。此后就一直乐此不疲,并进入洛杉矶啸艺学校学习。1981年,为纪念爱丽斯·肖,她身穿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参加世界口哨大赛。结果,她成为大赛唯一的女性总冠军。


  从人类历史上看,她当然不是“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中国的《诗经》就有记载女性、包括当时淑女啸歌的诗篇。但时代不同,表述意象不同,口哨艺术的追求方式不同。南希·福兰入读啸艺学校,参加国际大赛,走向国际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自称是“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似乎也不无道理。


 

《诗经》女子,吹口哨的风尚习惯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305篇诗歌的《诗经》,与啸有关的诗篇不少。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文人吹口哨、研究口哨艺术者不乏其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啸,吹声也。”


  《诗经·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被抛弃的女子离开了家,一直吹着口哨;口哨久久回荡,哀叹嫁了负心郎。《诗经·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诗中的女子,以啸歌来发泄对心上人不理睬自己的抑郁情怀。《诗经·白华》记述周幽王为博取褒姒欢心,废去申后。申后哀怨道:“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申后吹着口哨,伤心无限;想起周幽王,心中满是愁怨。可见,啸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诗经》中的啸者多是女性。女性因忧愤愁怨,以啸抒发不平之气。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女子吹口哨是种常见的习惯,这种习惯风尚的形成,大概与当时的巫师用口哨招魂、祈雨和祭祀的巫术活动有关(陈四海《中国古代的口哨--啸》)。在祭祀仪式上,啸蒙上了神秘的巫觋色彩,用长啸为亡灵招魂,或祈天降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