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都正街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块湘菜"厨神"詹王宫的界碑和大量城隍庙的墙砖。专家表示,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长沙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都正街的建筑本身就是长沙传统市井的标本,这些传统建筑和构件,不仅是长沙生活的载体,而且是长沙生活的一部分。这里曾经有善化县县衙门、驻军的都司衙门,有被封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还有纪念"厨神"的詹王宫。
据清代同治年间所修《善化县志》记载,清代詹王宫在长沙城内算一个中等偏大的庙。都正街的居民纷纷表示,旧时詹王宫中供奉的祖师神为詹王。他们称,中国古代有四大"厨神",即彭祖、伊尹、易牙及詹王。目前,詹王宫遗址只残存一面约5米长、3米高的青砖墙。22日,詹王宫界碑在距离该遗址约100余米远的一户居民家中被发现。
长沙市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城隍是道教中守护城池的神。唐朝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均设庙祭祀城隍。辛亥革命前,长沙分长沙、善化两县。而善化县的城隍庙在县正街善化县署东侧,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正殿、戏台及两廊。嘉庆二十年(1815年)众百姓又捐建财神殿。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十五日夜,庙祝失火,烧毁庙宇多处。当年商民再捐资重建,善化县城隍庙规制一新:大殿三进,大门三拱,右门书"福善",左门书"化民".门前分立两亭,右曰"彰善瘴恶",左曰"理阴察阳".1938年"文夕大火"使城隍庙遭受重大损失。大火过后,城隍庙得到修缮,"文革"期间,城隍庙被彻底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