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愿

时间:2013-10-25 08:37来源:新华网 作者:安高庆 点击: 载入中...

父母

 

  今天是2010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三。每逢佳节倍思亲,十年前,我在大西北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劳改农场工作。工作是艰辛劳累的,每天十几个小时带着犯人,不管严寒酷署还是节假日都在劳动,就连春节也在劳动,因为我们是在一家大型化工厂,进行化肥的流水线包装。每月只有四天的休息,但这四天的休息,也是有组织来安排的。有时连这四天的休息都保证不了。那时,我的父母已故,按我们当地的习俗,每逢清明节七月十五都要祭奠先人的。由于工作忙,多次想到老家古浪祭奠我的父母,都没有去成,心里不是滋味。我觉得祭奠先人的目的,就是表白我们内心的一些情感,也有让乡亲们看看我的先人的后人们的德行如何。于是,我就利用带工间隙,写了两篇有关我的父亲母亲的文章,投到了金昌日报,一篇在《金昌日报》1998年10月1日的头版,我看改革开放20年栏目发表,原文很长,但登出的文章不长,文章写的是我父亲的故事,题目是《我家的果园》。,另外一篇是写我母亲的文章,也是发表在1998年11月6日《金昌日报》万家灯火副刊的,题目是《母亲形象》,原文的题目是《我的母亲》,内容也比较长,但这次编辑只做了部分删节和改动了文章的题目。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对处在十分劳累繁重工作中的我,起到了很大的心里安慰。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能尽心尽力工作,就是我的忠;能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诚实做人,就是我的孝。在这之前,我还写过一篇《父亲与广播》的文章,寄给了甘肃广播电视台,收到了30元的稿费,但没有听到广播,很是遗憾。文章写的是我父亲,酷爱听广播,但那时的古浪农村贫穷落后,家里根本买不起收音机,只能听生产队里唯一的一个有线广播,这只用木头做的喇叭,安放在村子里的地主留下的门楼屋檐下,只要喇叭一响,不管春夏秋冬,父亲就会蹲在下面倾听。后来,大约八十年代初,已经包产到户了,农村的日子也过得红火了起来。父亲把自家果园产的果杏,采摘下来,原来是偷偷摸摸去卖,换个油盐酱醋什么的,现在终于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把每次卖下的那三块五块的钱,积攒下,我帮父亲到镇子的商店里,买了一台上海产的"多灵"牌双喇叭收音机。那时村子里,买台收音机,就像现在城里人买了小汽车一样耀眼。父亲很是高兴,我那时是清贫的民办教师,由于囊中羞涩,没有经济能力买台收音机,做儿子的很是无奈,现在终于圆了父亲的梦,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啊Q"安慰吧。大约在89年,我花了当民办教师的全年工资,买了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因为妻子在我任教的学校里做饭,多了一些生活费。后来买了彩电,以及现在的电脑,当然父亲没有看到。到了07年吧,我住在兰州的警官接待站,一起住的一位天水监狱的姓张的同事。提起此事,他竟然在那时听过这篇广播稿,很是激动。仿佛天涯遇到了知己。那晚,我们聊了很多。无外乎生活工资家庭的事,当然还有个人的经历以及对现实的一些看法。此人健谈而耿直,给我的影响很深。


  现在,我为什么在大过节的时候,提起往事。原因很清楚,80后,90后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变了,吃不愁穿不愁,可以说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比起他们的父辈们简直生活在天堂里。父母供他们上大学,攒钱给娶媳妇,借钱买房子,更有甚的还有贷款为他们买车的。他们都能心安理得的坦然笑纳。这些父母们,日子过得紧紧的,节约了再节约,一辈子都在艰苦奋斗。年轻的时代是为了养家糊口,中年的时候是为了供孩子上学,还要筑一个能容得下一家大小的"巢穴",现在老了还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余热温暖给孩子们。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 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 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革命前辈们的理想是崇高的,奋斗是艰苦卓绝的,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们的父辈,为了生活奋斗是辛苦的,为了孩子有出息理想是实在的。但是,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不能重生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民众,他们的理念就比较先进和科学,崇尚个人奋斗,也懂得享受生活。给孩子的是自由,给孩子的是奋斗的理想。而我们的父母,却是包办孩子的一切,甚至未来。记得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说的是记者问一个山区放羊的孩子 ,你放羊干啥,孩子回答,挣钱哩,记者又问,挣钱干什么,孩子回答,娶媳妇,记者又问,娶媳妇干啥,孩子又回答,生娃,记者又问,生娃干什么,孩子又回答,生娃还是为了放羊。现在的80后,90后,是很有知识的,他们都觉得山里娃没出息,愚昧落后。 但是,你们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难道就没有反省一下自己吗?说山里娃愚昧无知,我信,说你们有知识有文化,我怀疑。因为,如果你们思想比较先进,文化比较全面,就会认识到,落后的观念就得转变,先进的文化就得学习。你们也许改变不了你们的父辈们的人生,但可以或多或少减轻一点他们的负担,学学前面说过的欧美的年轻人吧,学会独立,学会奋斗。不然,你们也会落伍的像山里的放羊娃,延续父辈们的生活轨迹。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那是灿烂的农耕文明史,先民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出头的日子,老了不能下地干活,那时我想是没有低保,也没有退休金的。不靠儿女,靠谁!现在按基督教的说法,应该是二十一世纪了,时代不同了。养老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国家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有了低保,有了养老金,更有了全民医疗保险。可以说,夕阳是越来越红,养老已经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那么现在的80后、90后的父辈们,最想得到孩子们的什么呢,对于中国人来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当然希望孩子们,快快乐乐的成长,比父母有出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现在面对孩子们,压力是巨大的,先辈们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现在新的三座大山又压在孩子们的头上,我认为就是,"学习、工作、房子"这三座大山。我们父辈们亲手在给孩子们压的大山是学习,孩子刚刚牙牙学语,就开始辅导孩子学习,刚离开襁褓,就送幼儿园,开始了苦读的历程,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的小班大班,在到后来的小学,初中,高中,父辈们逼着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重点,再考重点,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弯了孩子们笔直的脊梁,起五更睡半夜的苦读,学坏了孩子们的眼睛。父辈们可以满足孩子们一切的物质需要,吃出肥胖症也在所不惜。在这一点上宽松的令人佩服,但是在对孩子们的学习上,施压再施压,不留给一点点自由,一点点宽松的时间。父母们,常常拿《三字经》上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苦读。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苏秦只是苦读了三年,而孩子们苦读的,但国家正规的教育,就是十二年。十二年的苦读,是多么漫长艰辛。但在这方面,父母们的心是恨地,手是辣的。青海夏飞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好上再好,就为一次孩子没有考上90分,就狠命的打孩子,结果,孩子被打死了。这样结果,虽然是极端的例证,但为了学习,打骂孩子的事,我认为就不是极端的例子,而是司空见惯的。


  面对孩子们的第二座大山就是工作,历尽千辛万苦,虽然侥幸闯过了莘学子们


  蜂拥而至的独木桥,上了大学。但是,面临现实问题是毕业就是失业。失败的教育,抹平了孩子们的创造性,阉割了奋斗的雄心。一些大学生,学的理工,做的事是按摩,说的是外语,聊的是三陪。更有一些大学生,不能面对洋洋人口大国,僧多粥少的现实,"蜗居"起来,变成了啃老族。


  面对的第三座大山,就是房子。就是有幸找到了工作,那区区可数的工资,也是无法买得起房子的。想筑"爱巢",一盼父母的赞助,二盼做个"房奴".想受"高利贷"的盘剥,有的人也是做不到,只能望 "行"兴叹。这么多的困难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父母和失败的教育又联合起来,压弯孩子们的脊梁,破坏了孩子们看的远的眼睛。前面说过,这些孩子们赶上好时代,生活得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然而,这些孩子们,一走进社会,面对的是改革的大潮,遇到是金融风暴。我们做父母的,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应该反省反省自己吧,也可怜可怜一下我们的下一代。多一点宽恕,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期望;多一些沟通,少一些隔阂。父母和孩子们能相互理解,共同面对人生的困难坎坷,多一些支持,少一些负担,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说了这么多,父母最希望得到孩子们什么礼物呢,我认为,孩子们自由的快乐的成长,能够勇敢的迈进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展示自己辉煌的人生。同时能理解父母,常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父母盼望得到的最好的最大的礼物!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母亲情怀
  •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 亲情背后的冷漠
  • 女儿要富养
  • 记住为我们留饭的人
  • 你能被父母拥有多少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