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论学生运动原因:在变态的社会里 政府太卑劣(2)

时间:2012-09-12 09:53来源:云梦学刊 作者:陈占彪 点击: 载入中...


然而,他又很反对知识分子心有旁鹜,荒置学业,动不动就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痛哭流涕,请愿游行。他主张知识分子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稍安勿动,镇静向学,


我们低下头来,


哀念这第一个死的。——


但我们不要忘记:


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死者》)


有学生名叫姜高琦者,在请愿中为军警砍死。胡适为之写诗,脱帽致哀,在致哀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学生“不务正业”的不满。


1920年五四纪念一周年时,胡适说,“单靠用罢课作武器,是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下下策。”191923年胡适说,“这几年的经验给我们的教训是:一切武器都可用;只有罢课一件武器,无损于敌人而大有害于自己,是最无用的。”20罢课不是干政的武器,那么,学生能做什么呢?胡适的答案是“安心向学”。退一步讲,倘实在忍不住了,也不要罢课、游行、请愿此类“合群的爱国”的事情,而应“用个人运动代群众运动”。21


至于“用个人运动代群众运动”是什么意思,两个多月后,10月11日,胡适在北大开学的演讲中说道:“学生宜有决心,以后不可再罢课了。今年事变无穷,失望之事即在目前,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公开行动,都可以。但不可再罢课。”22胡适指明,学生之现职和中心在于学习,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1923年,蔡元培因政治清明无望愤而辞职后,胡适也表达了类似的个人行动,个人负责的意思,“北京教育界中的人,自然有许多对于蔡先生抗议的精神极端表示同情的;但同情的表示尽可以采取个人行动的方式,不必牵动学校。如有赞成他的不合作主义的,尽可以自行抗议而去。如有嫌他太消极的,尽可以进一步作积极的准备;个人行动也好,秘密结合也好,公开鼓吹也好,但都不必牵动学校。”23说白了,他主张“单挑”,而不主张“群殴”。他认为集体行动会给学生“养成倚赖群众的恶心理”,“个人自己不肯牺牲,不敢做事,却要全体罢了课来呐喊助威,自己却躲在大众群里跟着呐喊。这种倚赖群众的心理是懦夫的心理。”24而朱自清则可谓此方面的典范,他在1948年6月18日,签名了“为了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意味着每月使家中损失六百万法币,对全家生活影响颇大;但下午认真思索的结果,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25


鲁迅亦对此类“合群的爱国”有过不留情面的论述,他说,“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案:指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26


鲁迅则认为学生运动实属无益。“比年以来,国内不靖,影响及于学界,纷扰已经一年。世之守旧者,以为此事实为乱源;而维新者则又赞扬甚至。全国学生,或被称为祸萌,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谓之志士固过誉,谓之乱萌,亦甚冤也。”27


罢课证明无益无用,学习方是正事正业,这是胡适的核心观点。那么,在时事危急之时,胡适开出“镇静主义”的药方。


1915年,倭人提出欲亡中国之二十一条,消息传到国外,海外留学生群情激愤,主张要向日本开战,在这国势危难,国将不国之际,远在美国平安留学的胡适思路甚为理性,甚为奇怪。“世界战云正急,而东方消息又复大恶。余则坚持镇静主义。”28他致书张亦农说:“今日大患,在于学子不肯深思远虑,平日一无所预备。及外患之来,始惊扰无措,或发急电,或作长函,或痛哭而陈词,或慷慨而自杀,徒乱心绪,何补实际?至于责人无已,尤非忠恕之道。吾辈远去祖国,爱莫能助,当以镇静处之,庶不失大国国民风度耳。”29


特别是在1915年3月19日夜,胡适已经睡觉了,但又夜不能寐,于是就写他那引起轩然大波的《致留学界公函》,一直写到凌晨两点半。此文一出便成为众矢之的。他把那些义愤填膺之士的决战言说视为“爱国癫”。“以余观之,吾辈学子,远去祖国,爱莫能助;当务之急,当以镇静处之。上吾等各就本份,各尽责职;吾辈之责任乃是读书学习。……吾等正要严肃、冷静、不惊、不慌,安于学业,力争上流,为将来振兴祖国作好一番准备,只要她能幸免于难——余深信如此——若是不能,吾辈将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努力!”30


此论即出,小胡顿时身处舆论中心,全国士子正忧心忡忡,急得头脑暴热,你却拎起桶来大泼凉水,居心何在?用意何在?他“受了各方面的严厉攻击,且屡被斥为卖国贼”。31于是,有诋之为“木石心肠”,有骂之云:“大著结论,盘马弯弓故不发,将军之巧,不过中日合并耳。”


然而,他自己似乎也身体力行,闭关修炼,特作与时势无关之事。不是写什么《康德之国际道德学说》,就是偷闲改作《告马斯》(ToMars)之英文诗。忙得个不亦乐乎。


胡适说话喜欢讲故事,尤其喜欢讲外国故事,有一个故事他讲了一辈子,那是他自勉或劝人稍安勿躁之根据,那就是关于歌德的故事。


就在胡适写《致留学界公函》之前,他就发现了歌德在国家危机时分安心向学之故事了。1914年12月9日,他的留学日记大记歌德之“镇静工夫”。“德国文豪歌德(Goethe,马君武译贵推)自言,‘每遇政界有大事震动心目,则黾勉致力于一种绝不关系此事之学问以收吾心。’故当拿破仑战氛最恶之时,歌德日从事于研究中国文物。又其所著《厄塞》(Essex,剧名)之‘尾声’(Epilogue)一出,乃作于来勃西之战之日。”32


他除了自己服用“安眠药”之外,还也给别人大打“镇静剂”。当时,正值欧战,他的好友韦莲司本意学画,便主动请缨,要去军中做看护妇,因素无经验而被拒绝,遂倍感愤懑而郁闷,胡适给她讲歌德的故事了。“余以歌德之言告之,以为人生效力世界,宜分功易事,作一不朽之歌,不朽之画,何一非献世之事?岂必执戈沙场,报劳病院,然后为贡献社会乎?”韦以为然。他同给另一位匈牙利“爱国青年”也讲过,“余感其爱国之诚,而怜其焦思之苦,至于憔悴其形神也。今日遇诸途,亦为言歌德之言。”不知此“洋鬼子”以为然乎?33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学校罢课后,胡适给那些受不住外面刺激的学生讲了歌德的故事。德国文学家歌德(Goethe)在他的年谱里曾说,“他每遇着国家政治上有大纷扰的时候,他便用心去研究一种绝不关系时局的学问,使他的心思不致受外界的扰乱。所以,拿破仑的兵威逼迫德国最厉害的时期里,葛德天天用功研究中国的文物。又当利俾瑟之战的那一天,葛德正关着门,做他的名著Essex的‘尾声’。”34


1938年2年19日,抗倭伊始,时局艰难,民间使者的胡适在美加巡回演讲中对中国学生说也谈到歌德的事。“我为学生讲Goethe[歌德]遇国家大患难,爱莫能助时,每专心治一种离时局最远的学问。我劝他们暂时忘了现来[实],努力将来。”35


他屡屡给人家讲歌德的故事,但效果至少在一个德国学人身上得以实现。1942年,一个叫ZuLoewenstein(H.P.勒文施泰因)的德国学者痛心于中国所受战祸,遂写信给胡适要来中国投军为中国而战。胡适复信给他,给他又讲了他的本国文豪之故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胡适的“小脚太太”为人见识不一般
  • 感动胡适的三块银元: 或推动其接受蒋介石任命
  • 胡适提倡“饭桶精神”
  • 陈独秀狱中研究文字学 被拘3年胡适助其出狱
  • 国民政府管着装
  • 抗战中蒋介石日记痛批驻美大使胡适无胆无能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