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祥(影视剧照)
爱新觉罗·胤祥,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日,薨于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他曾是康熙心爱的皇子,但在康熙朝后期,他的地位却一落千丈。雍正皇帝即位后他被封为怡亲王,为避讳而改名为允祥,他也是唯一被雍正帝倚为心腹的兄弟。
无论是描述康熙朝还是雍正朝,允祥从来都没有成为历史叙述的主角。所以,允祥是否被圈禁、为何被父皇冷落这一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即便是在雍正朝,人们看到的也只是允祥的斐然政绩,他也只不过是作为雍正帝的附庸——一台政治机器中的某个部件——而出现,很少有人意识到雍正帝和允祥之间感情的非同一般,以及雍正帝信任允祥的相当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也许是略带温情的人性化的原因。本文以一些未被学界重视的资料,拟就此试作新的解释。
一
在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发生之后,立储之事一直是亲贵朝臣议论和谏奏的焦点,也是一些重要文献中时时见诸记载的要务。尽管康熙帝对此事十分不耐烦,然而,事实无法回避,康熙帝自己也承认:立储之事不仅成为他晚年最为头疼的事,也是对他的身心健康损害最严重的主要问题。也正是在康熙朝最后的十几年间,康熙帝诸子几乎都不同程度的进入康熙帝严格而又挑剔的视野之内。经常活动在康熙帝周围且又年长的十几位皇子似乎没有哪一个能明显取得皇帝的好感,而几位自认为有机会问鼎的皇子又的确在拼命地拉帮结伙或暗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允祥在诸皇子中似乎不是一个希冀皇位的角色,但又很难说他与储位竞争的政治旋涡毫无牵连,尽管依据现有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还无法清楚地了解允祥在康熙帝晚年的所作所为,但其卷入争储事件,应该是确实的。雍正元年,雍正帝在一篇上谕中说,“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应该说,允祥肯定曾经因皇太子的废立波折而被牵连。但是,关于允祥如何被牵连,却难以找到确实可靠的文献说明。在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纲要》中记载到:“(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明确了允祥获罪的时间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然而在许多主要文献中,当时遭到康熙帝斥责的只有长子允禔、八子允禩和十四子允禵等,并未见有允祥抛头露面并获罪父皇的记载。弘旺的记载倒是与雍正帝所谓“因二阿哥之事”受牵连吻合。在弘旺书中又有“(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的记载,说明除皇太子,皇长子、十三子允祥之外,曾又有另外三位皇子获罪。然而,“开释”的皇子中却没有允祥,这就与雍正帝上谕中“随即鉴宥”不相吻合。另外也不见有其他“开释”允祥的记载。允祥在康熙晚期争储事件中就这样不明不白获罪后又无缘无故的被原谅了。令人不解的是,遍查一些主要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及允祥曾被圈禁过。雍正帝既然不忌讳自己曾被父皇圈禁的事实,就没有必要在他即位后对允祥的历史进行隐晦。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八日,允祥随驾巡幸近京及周围地区;四月二十六日,随驾巡幸塞外;同年十一月,随驾谒陵;四十九年闰七月又因下嫁喀喇沁多罗郡王噶尔臧额驸之和硕端静公主薨逝,康熙帝命皇十三子胤祥等致祭。由此可见,在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后,允祥一直享受着充分的自由和权力。尽管四十九年以后,允祥几乎不怎么跟随父皇出巡,但允祥的缺席并不能成为他被圈禁的证据。康熙五十年六月初四日,胤祉等上了一道奏报“大夫治疗胤祥毒疮情形”折,后附五十年五月初十日的大夫诊治书,据太医院外科大夫祁嘉钊奏,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一日奉旨看十三阿哥恙,系湿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原曾痛,时痛时止,一年有余,复出此恙,看外形皮薄毒浅,惟筋骨时常作痛,恐其内发成鹤膝风症。臣屡经此症,皆不奏效。从这份诊治书中,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出,允祥在康熙四十九年就已然抱恙,日益严重,并于五十年恶化。由于病症顽固,很可能纠缠了允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必然要影响到允祥的一切户外活动。康熙皇帝身在塞外时曾多次在朱批中询问过允祥的病症,并表示出了担忧的心情。在允祥不能跟随康熙出巡的日子里,他多次同留守在京城的兄弟们一起上奏折请安。康熙四十九年,允祥先后十二次给康熙皇帝请安,康熙五十年,允祥请安的次数也达十次。在清代,向皇帝请安并不是一般的简单的礼仪行为,它象征着一种特殊待遇甚或是一种权力。一个被圈禁的人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所以,在废太子的重大事件中,允祥的被牵连,也许的确是康熙皇帝一时气恼,但却可以断定他并未被“圈禁”。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第一次废太子事件的确可以称之为是允祥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康熙帝在位的后期,允祥不似其他兄弟,或被老皇帝派出随军征战,或管理国家事务,史料中只是偶尔提及允祥在“圣祖朝屡议减东南浮赋,为部臣所格”。老皇帝对允祥态度的变化可以从对允祥的待遇和对个人荣誉的影响上略窥一斑。“康熙四十八年乙丑三月,兹值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日,允祉,胤禛,允祺俱著封为亲王,允祐,允俱著封为郡王;允禟,允裪,允禵,俱封为贝子。”允褆当时已经被定称为“罪大恶极”之人,没有受封是理所当然的。八阿哥没有受封乃是因为上谕中有:“八阿哥,乃获大罪,身婴缧绁之人,留其贝勒足矣。”在成年的诸阿哥中,唯独允祥没有受封。大清会典规定:皇子生十五岁,例由府奏请封爵,如奉旨暂停者,每至五年再奏请。当时允祥已是二十四岁的成年人,比他年小的允禵都获得了封赏。时至康熙五十三年也并没有人重新提及此事。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遍赐银两,上至亲王,下至近御侍卫,甚至允禩都得到了赏赐,允祥再一次被“忽略”。而在废太子事件发生前的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允祥还曾得到四千两的赏银。这种与诸兄弟相差悬殊的境遇,恐怕不能用老皇帝的偏袒来解释。在允祥身后,他所得到的评价无一例外都是“忠孝性成,端方清直,敬谨恪恭,克尽子臣之道”,甚至“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就是这样一个允祥,竟被康熙皇帝指斥为“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并告诫他的其他儿子:“尔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在康熙帝的眼里,自己的这个儿子俨然就是一个龌龊小人。那么这个昔日“深蒙皇考慈爱”的允祥,倒底做错了什么而使老皇帝如此无情嫉恨呢?
在康熙朝末年,能使皇帝反感至极的事必定和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有关。诸子的纷争不仅扰乱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也让老皇帝惊恐地看到了诸子在温情面纱背后残酷的地位竞争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在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之前,皇太子所流露出来的对权力的过于直白的欲望已使父子之间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惯于猜测皇帝意向的大臣们觉察到老皇帝似乎已有意更换继承人。何焯在给其兄的信中说,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允祥便被视为最有可能取代胤礽当太子的皇子。何焯又在致其弟的信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况:杨君国维已分与十三殿下处读书,昨选新庶常为各邸伴读,圣明谓诗文皆无出杨君右,殿下又钟爱者,将来遭际不可知。意即十三殿下有可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皇帝对这些揣度不会没有耳闻。在他垂暮之年,任何一个试图觊觎皇权的人,不仅直接对他构成最大的威胁,而且也直接触及了康熙帝的隐痛。因此,他把所有的皇子的言行举止,凡稍涉与继立有关,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视为别有用心而加以痛斥和惩治。尽管在此以后,有关允祥将会成为新的继承人的议论不了了之,但康熙皇帝还是把他作为一个阴险叵测之人,处处审视,时时提防。在老皇帝初次病倒时,曾传谕旨给步军统领托和齐,说曾于御体违和之际,人言甚乱,此言皆出自正蓝旗地方,命托和齐留心。允祥恰属正蓝旗,老皇帝无非是在暗示,允祥及其属下人等在他病重之际诅咒他,并为允祥将成为新君制造舆论。这也许就是允祥获罪于父皇之处。我们无法知道允祥在面对亲信下属们一度的青睐时是如何举动的。但当时的允祥肯定也是充满抱负,希冀有所作为的。就目前所能够找寻得到的全部资料看,这就是康熙皇帝冷落他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