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尽管她和湖南那条拥有橘子洲的河流有着一样的名字,但此湘水非彼湘水,她只是一条河长只有105千米的普通河流,在江西赣州东部安静地流淌着。
湘水的源头位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笔架山西麓,河流自南而北,流经罗珊、筠门岭、周田、麻州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在会昌县城汇入赣江,然后穿越赣州、吉安地区,流入鄱阳湖。
事实上,湘水仅仅是赣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支流的地位,并不影响她作为会昌母亲河的身份,同样她也无法置身世事沧桑,历史变故之外。
这是一条古韵流淌的河。
湘水的来由,被演绎得极富神话色彩,竟然和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着联系。说的是韩湘子在去往广东潮州府的途中,发现了这条婀娜多姿的河流,误以为是七仙女织就的玉带飘落人间。于是,他按下祥云细看,阳光下,河水浅处可见卵石细砂,深处幽幽如碧玉;急湍处珍珠翻滚,水花飞溅;平缓处水明如镜,倒映白云蓝天。湘水两岸青山、绿树、稻子遍布。韩湘子留恋河流美景的同时,发现了正在莳田的巧姑的丈夫,于是和巧姑有了一番机智的问答。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便称这条引得韩湘子驻足细看的河叫“湘水”。
在水运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湘水作为一条古商道,曾经造就了赣南四大名镇之一——筠门岭镇。明清时期,湘水船舶往来,商人如织,用“帆影江声万马奔”形容不为过。夜幕降临,湘水依然灯火摇曳,犹如繁星点点,整条河流仿佛流萤掠水。江中倒影,在商船的扰动中,扑簌迷离,闪金烁银。
那时的筠门岭圩已然繁华至极。街面米盐成市,百业俱全,商贾云集,日益昌盛。码头上桅杆林立,舟楫争流,一片繁忙。这些停泊在筠门岭的船只,卸下食盐、布匹以及各种各样的洋货,或许还有鸦片,堆满码头。这些货物大部分都不是就地销售,因此,筠门岭并不是这些货物的终点,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站,它们的目的地是散落在崇山峻岭间一个个白墙黛瓦的小村落。然后,停靠在筠门岭码头的船只又满载着茶叶、竹木、山珍等货物,把一条条顺湘水而下的船只的船舱堆得满满当当。同样,这些山里的货物也不会滞留筠门岭,而是顺湘水入赣江北下长江,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越洋过海,到达异国。
《雍正朱批谕旨》证实了这一点:“向有潮州及附近汀赣各府民人挑负米谷豆菽赴平远,易盐过岭,在各乡分卖”,而赣南粮食往往逆赣江至湘水到达筠门岭,再换小船至罗塘挑运往新铺,散往嘉应州或由大埔经韩江流域至潮州府。
满江樯橹日夜不息双向流动,来来往往间把大量财富留在了筠门岭。老街傍河伸展开来,就安排下了百十家店铺。在此基础上,又生出大大小小的街巷叶脉,正是这些叶脉里流淌着潮盐、大米、布匹之类,积累着金银财宝,滋生着筠门岭古街的商业文明。
这条凭借粮食和食盐为主要物资运输繁忙起来的湘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依旧很繁忙。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做了这样的记述:“从石城、瑞金的米和豆子为大宗,值几十万元”,“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武平属,在三省交界)、新铺(蕉岭属,离梅县三十里)往梅县,每天有约三百担过”,“梅县与门岭不通车,货大部分是肩挑”,“门岭去梅县,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货回”。
作为一条河流,湘水到了会昌县城就结束了自己的行程,新的行程由一条叫赣江的河流继续着。会昌人民当然不甘心母亲河默默无闻,为了能有更多的人记住湘水,他们颇为努力。其中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出任会昌县学训导的董晶就是其中代表,他总结了湘水的八个景点:五波漾月、双清晚渡、虎踞长洪、龙蟠古井、灵祠翠竹、坛古乔松、古观晨钟、野寺飞泉,并以诗的形式盛赞湘水的八大美景。遗憾的是不管是董晶的赞美诗还是湘水,除了当地人民,知道的人依然不多。
时间和河流都不曾停下脚步,从董晶赋诗又过去了261年,时间来到了1934年。此时有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血雨腥风:1933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1934年4月底,江西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在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逼,企图洞穿中央根据地南大门,夺取红都瑞金。
如此严峻形势,对于中国共产党是生死考验,而当时的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前方战事吃紧,毛泽东却只能到会昌“游山玩水”。游的是会昌山(岚山),玩的自然是湘水了。不知道是湘水和伟人有缘,还是伟人对湘水情由独衷,毛泽东为两条叫湘水的河流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
1934年7月23日清晨,毛泽东登上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站在高高的山顶之上,眺望一脉湘水纬地而过,思索着眼下的革命形势,触景生情写下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就是著名的《清平乐·会昌》。时年毛泽东41岁,距离他为另一条叫湘水的河流写下《沁园春·长沙》词,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式浩叹相隔9个年头。
毛泽东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写诗词也不例外,以一首《清平乐·会昌》胜过董晶湘江八首。从此,“风景这边独好”妇孺皆知,成了会昌县对外宣传的绝妙广告词。这对于会昌人民来说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罢。
很快,毛泽东离开了会昌,就象悠悠湘水在会昌与赣江汇合,走上了赣江的流程,毛泽东也与他的战友会合去了,即将踏上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
如今,湘水作为商道的功能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美化城市、惠泽民生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凸显会昌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会昌人民围绕湘水做足“水文章”,倾力打造滨水空间带。同时,为了保护好青山绿水,呵护母亲河,会昌人民实施了“青山、绿地、碧水和蓝天”四大工程,湘水两岸生态自然 “绿色走廊”的蓝图已经绘就。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