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梳理陇上历史

时间:2013-05-02 07:50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张兵,马永强 点击: 载入中...





1929年前后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然尔,正是在这乱哄哄的世道里,—群痴心不改的文人却仍然在做着太平盛世的梦。


《甘肃通志稿》的修纂,无疑是当时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1928年,正是刘郁芬统治甘肃的时期。一些满腹经纶,自小便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陇右文人,在迭次更替的政权中历经磨难,带着满腹的疑惑,转而探寻历史。武夫专橫,王道不行,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在哪里?揭开那久已尘封的历史,或许能找到一点答案,觅得一线希望。


1929年3月,在这批陇右文士的鼓动下,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甘肃省通志局,决定纂修新的《甘肃通志稿》,并任命吴瀛章为总办,杨思为总纂,秦望濂为襄办。人员任命之后,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当时的甘肃通志局是个编制庞大的机构,仅修志人员就有七十九人,还下设编纂和事务二部。可以说,当时的通志局集中了甘肃学术界一批最优秀的学者。


甘肃修史,这已经不是第—次了。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清政府决定成立甘肃行省,甘肃与陕西分治。独立建省六十年之后,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创修《甘肃通志稿》。此次修志,时间长达九年,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成书。这部《甘肃通志稿》上印着“甘肃巡抚许容辑,刘于义刊”。全书计50卷,分36目,36册,约八十八万余宇。这是甘肃独立建省之后第一次修志,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完整,与其他各省相较,毫不逊色。


甘肃省第二次大规模修志,是在清朝末年。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开始,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结束,前后两年。由升允监修,安维峻编纂计1 00卷,分10志60目,刊78册,约三百余万字,名为《甘肃新通志》。


这次由杨思挂帅的《甘肃通志稿》,显然是甘肃独立建省以来所修的第三部大规模的全省性质的史志。


1931年II月1日,甘肃省通志局改为通志馆。杨思仍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设总校一人,编纂四人,秘书一人,编校四人及主任、股员、办事员和录事等共四十六人。到了1933年,由于经费困难,冉加社会动荡不宁,修志工作进展缓慢,书稿约完成十分之五六。1935年,本来是原计划完成书稿的最后年限,但修志期限已到,经费行将中断,而志书却仍未编就。最后,在张维、邓隆、廖元估、朱秉衡、王炬、慕寿祺、刘庆笃诸先生的努力下,克服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终于在1936年编完全书。


1928年开始运作,到1936年《甘肃通志稿》全部编就,前后历时9年。


《甘肃通志稿》在参照旧志书体例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确定了类例,分为17纲,93目,130卷;计130册,四百五十余万字。堪称煌煌巨著。《甘肃通志稿》由《舆地记》、《建置志》、《民族志》、《财赋志》、《教育志》、《军政志》、《交通志》、《外交志》、《职官志》、  《选举志》、《人物志》、《金石志》、  《艺文志》、《纪事》、《杂记》、  《变异》等部分组成,其中已编就的《甘肃省县总分图》和《甘肃地理沿草图表》由杨思署端,作为《通志稿》一至三卷的单行本于1934年先期付印。其余稿件因抗战爆发,未能付梓。现在《甘肃通志稿》原稿和清钞本均珍藏在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  甘肃省图书馆先选印了馆藏《通志稿》中的“舆地”、“建置”、“民族”、“民政”、“财赋”、“教育”、“军政”、“交通”、 “外交”、 “金石、“记事”、 “变异”、“杂记”等13部分34册,约二百余万字。


《甘肃通志稿》于艰难世道中诞生,为甘肃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应当记住陇右这段历史,也应当记住陇右这批真正的文化人,他们是:杨思、张维、慕舟棋、王炬、邓隆、李鼎超、冯国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代的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为名主编史书,早就揭示了这一道理。因此,1929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份,将永久地载入甘肃史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