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珍宝流失真相:上至溥仪下至太监都在偷

时间:2012-06-26 10:19来源:《凤凰大视野》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63年到1964年间,有一个东北小伙子,两次来到了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用一个粗包包裹送来了一堆碎纸片,有的甚至只有指甲盖大小,经过荣宝斋专家的仔细拼接抚平之后,结果这一堆破烂竟然拼成了三十多件书画作品,而且其中竟然有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三马图》,范仲淹名作《二札帖》的残片,更让人费尽心思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苕溪诗卷》也赫然在列,光是这么一件,就可以称得上是稀世的珍品了,这个小伙子会是什么来头呢?而这些原本珍藏在北京故宫的文物,为什么又会落到他手里呢?当时的文物专家们溯源而上,结果发现了数量更多的文物珍品,散落在了东北民间,而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这同一个人,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从今天起的五天里,我们将会为您讲述,溥仪和故宫文物命运流转的那些故事。


曾经有人说溥仪盗宝,造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次大劫难,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辛亥革命》片段:列祖列宗在上,如今列强欺压、民党猖獗,王公大臣们招权纳贿,痛民误国,子嗣无能,愧对祖宗,退位。


王文峰(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退位以后他仍然享受着当时中华民国政府给他签订的优待条件,他可以仍暂居紫禁城,仍保留皇帝称号。


邱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当时内务府、宗人府、銮仪卫这些人员一共有1055人左右,太监有1500出头一点,所以再加上溥仪自己的家里人,所以维持的规模,是3000多人的这样一个状况,然后民国政府允诺他们每年给他们皇室经费是四百万两,宫中的用度。


解说:这是电影《末代皇帝》中的一个片段,跟外面的新世界相比,溥仪退位之后的小朝廷内暮气沉沉,加之保留了数量庞大的服务人员,宫内开销非常巨大,民国政府所支付的优待费越来越入不敷出。


李扬帆(北京大学副教授):溥仪在逊帝时期,他们由于那四百万的年俸并没有如实的到账,有时候到一点,有时候就没有到,因为北京政府一直是像向走马灯一样不停的变换,城头大王旗,所以说他们的经费来源数千人要养着,怎么办呢?于是就开始有了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


解说: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小朝廷的上上下下自然生财有道,明里暗里都将目光投向了宫中的那些珍宝。


李扬帆:故宫本身是个巨大的聚宝盆,他们就生活在宝物里面,从哪儿抓个东西都可以出去变卖成钱。


邱涛:当时皇宫中的管理是,可以说用溥仪的话来说,叫糟乱一团,糟乱一团,一是溥仪本身他很奢华,他自己的各种吃穿用都非常的奢华,但是费用又不够,因为民国政府即便拨足了估计也不够他用。


王庆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所以就是当时用宫内的珍宝,那实际上就都是国宝了,那每一件都是,其实都是价值连城,就是用这个东西拿到当时的银行,你比如说盐业银行,就是当时一个他们抵押贷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银行,然后你去贷款,贷款了以后,实际上这个抵押物,其实到最后都是押死,因为他不可能再把它赎回来嘛。


解说:像是一场末世时代的狂欢,溥仪小朝廷的遗老大臣,太监宫女们,利用职务之便盗窃宫内文物,各自开辟了自己的生财之道,有人竟在宫外办起了古玩店。


李扬帆:所以说当时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溥仪大婚的时候,婉容的那个珍珠玉翠装嵌的一个凤冠,在她大婚以后居然被人偷偷的全换了,把这些东西都换成了假的,换成了赝品。


邱涛:宫中出现这种情况绝非绝无仅有的,你比如说还有唐代,卢椤伽的《六尊者像》册,也是被太监藏在一个木轴的后面,木柱子的后面,结果也没带出去,后来也被故宫工作人员清理故宫的时候清理出来了。


解说:溥仪似乎总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当宫内文物不断流向宫外时,他一直浑然不觉,直到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提醒才反应过来。


李扬帆:有一天庄士敦就跟他讲,他说在地安门的地摊上,有人在卖宫里面的东西,有古玩,而且好多就是太监自己开的,于是溥仪就接受了庄士敦的建议,说清点一下东西。


王文:他要清点首先从什么清点呢,就从他曾经去过的建福宫清点。


解说:建福宫是乾隆五年修建的一个花园,乾隆皇帝将生平搜集到的珍宝玩物都存放在这里,里面古玩、字画、瓷器、珍宝堆满了库房,数不胜数,可以说是整个故宫文物的精华所在之地,溥仪曾经对这里的珍宝规模有个大概的了解。1923年6月26号深夜,紫禁城的西北角突然红光冲天,十多仗高的火焰映红了半个京城,着火的地方正是保存着无数珍宝的建福宫。


王庆祥:大火烧得非常厉害,不但是把建福宫给烧了,而且建福宫附近的大概至少有十几个附属建筑全给烧了。


解说:建福宫大火到底烧了多少东西?至今仍然是个谜,光是从当时的统计数据来看,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李扬帆:从它剩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捡出来的金块金片一共就有一万七千多两。


解说:建福宫的大火不但烧掉了溥仪在紫禁城的安全感,同时也烧起了他驱赶太监的决心,不久之后,溥仪宣布将宫内近千太监,裁剩至百名左右,此举还被当时的媒体称作进步之举,加以赞扬。


陈晓楠:溥仪三岁进宫,6岁退位,小朝廷里森严的礼仪制度和内务府的严密的控制,让他几乎没有跨出过紫禁城一步。恢复祖业,还政于清的思想,在他的脑子里面也是根深蒂固,1919年,一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开始担任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到来给溥仪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溥仪对宫外世界开始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他甚至产生了要出洋留学的念头,但遭到了小朝廷内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王公大臣们惟恐皇上一出紫禁城就失去了民国的优待,失去了他们的奢侈享乐,公然离开紫禁城成为泡影,他溥仪就找到他的弟弟溥杰、溥佳,寻找新的出路。结果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导致了故宫文物史上的最大一次劫难。


解说:他就是庄士敦,在溥仪的众多老师中,庄士敦是一个对他有着深远影响的人。


电影《末代皇帝》片段:我希望皇上没忘记今天要上数学课,这是送给皇上的。太医说骑车对我没好处,没好处,胡说。


陈晓楠:庄士敦对他的影响很大,包括西方的理念,西方的生活方式,一些新鲜的东西,都灌输到溥仪的脑子里了。


电影《末代皇帝》片段:在我们国家上课之前,通常是先进行某种考试,皇上,皇上是不能让人考的,那我们改变一下,皇上可以先向我提出一些问题。


李扬帆:陈宝琛教他帝王之术,君臣伦理,教他修身,而庄士敦教他,就是你如何做一个正常的年轻人,你如何做一个现代的年轻人,这个之间有一个平衡,溥仪就不停的在二者之间摇摆。


电影《末代皇帝》片段:很简单,抬起头向前看,做人也这样。


王文峰:庄士敦以后溥仪对外界有更强烈的想要了解的愿望,再加上他对宫中的一些用他自己说法,就是他对宫中越来越看不顺,看不顺眼了,就见到任何都觉得非常的厌烦,所以他就想出去,要逃脱。


解说:建福宫大火之后,在国人的一片谴责声中,溥仪搬出紫禁城只是早晚的事,为今后的生活打算,溥仪不得不做两手准备。


王文峰:所以溥仪这时候想,就是说想和溥杰打算出过留学,出国留学第一步就是得有经费,没有经费没法成行啊,这时溥仪又和溥杰商量,商量来商量去就觉得还是使用他这个关门皇帝的权力,因为那个年代来说,北京故宫所收藏的历代珍宝、法书、名画都属于皇帝的私人财产,作为皇帝的溥仪他有权处理它,他可以赏赐给大臣,可以赏赐他认为喜欢的人,所以溥仪还是决定采取赏赐的方式,恰逢这个时候呢,溥杰和毓璁在北京故宫,作为溥仪读书的伴读,天天要进入宫中,这时候他就想到这一点了。


解说:后来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行动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溥杰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王文峰:恰逢这个时候呢,溥杰和毓璁在北京故宫,作为溥仪读书的伴读天天要进入宫中,这时候他就想到这一点了,所以他们因为首先是从善本书下手,因为一开始为什么是善本书下手呢,他有一些试探性的,因为当时在北京故宫神武门以外楼是民国军队在站岗,他们出入北京故宫,必须经过民国军队的岗哨,每天他都夹一个书包进宫伴读去,这时候溥仪就是先赏赐一些殿本书、宋版书。


邱涛:他们士兵们一看宫中出来的每天都看好多年了都看到这个溥杰,溥佳他们就是这样黄缎包袱皮,黄缎子的包袱皮包着书进去,进进出出所以说根本就不在意的,也不可能随便检查他们,除非看到异常情况会检查他们,这样两个多月的时间,几百部的宋元明善本书就被弄出去了。


王文峰:赏赐字画一开始也是试探性的,盗几件、三件、五件,逐渐的最多一次赏赐三四五件,毓璁和溥杰俩人就盗出去了,所以说呢这样的活动陆续又进行了大约半年吧,到半年以后呢,就是这个故宫的,用故宫善后委员会清点的话来说吧,宝笈三编所收,琳琅秘录所载的,飘香精品大多移至宫外,这批文物的珍贵程度,这批字画的珍贵程度无法表述,因为这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最精品的东西都在这里头。


王庆祥:1922年7月13号,第一张赏单出现,同年,就是1922年12月12号,最后一张赏单也存在,前后五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五个月的时候,真的是把宫里最精华、最宝贵,价值最高的那批珍品用这种方法转移出去了。


解说:溥仪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批无法估计的绝世珍品,我记得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有钟繇、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增人的真迹,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稿》的原稿,有唐王维的人物,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还有闫立本、宋徽宗的作品。


王文峰:字画的珍贵程度无法表述,因为这是中国历代文化的集大成最精品的东西都在这里头。


王庆祥:属于珍宝级的这种文物,肯定是上千件以上。


陈晓楠:1924年11月5号上午9点,鹿钟麟和张壁、李石曾带着军警来到了故宫神武门,进入旧军机处,鹿钟麟宣布说,限溥仪两小时以后必须废除帝号,迁出故宫,当时的内务府大臣绍英听后极为恐慌,以前清遗老的口气对李石曾说,你不是故相李鸿藻的公子吗?何至如此呢?李石曾笑而不答,绍英又转而对鹿钟麟说,你不是故相鹿传麟的本家吗?何必相逼如此呢,鹿钟麟回答他说,我们奉命前来请溥仪出宫,并不是私意,而是全国老百姓的要求,中华民国已成立十三年了,在北京故宫里还有退位皇帝,称孤道寡,封官赐谥,岂非贻笑天下,他告诉绍英,若两小时后不答复,将命令军队炮轰故宫。


解说:鹿钟麟来到皇宫的时候,溥仪正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大臣们慌忙过来汇报说,冯玉祥派军队来了,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并拿来一个新的清室优待条件叫他签字,溥仪的回忆文章描述了这个情节,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我夺过他手里的公文,看见上面写着,大总统指令派鹿钟麟,张壁,交涉清室优待条件修整事宜,此令。


李扬帆:当时他们有一个修改的清室优待条件,这个条件现在看起来其实它也有革命意义,五条,一皇帝,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权利。你要说中国皇帝尊号什么时候废除的,就是1924年10月4日,实际上是10月4日,是这个时候,是新的修订的清室优待条件。


解说:鹿钟麟要溥仪三小时之内必须离开故宫,当时的溥仪无法拒绝,不过让他稍为宽心的是故宫的那些珍宝已经转移走了,临走之前,鹿钟麟等人也没忘打听一件珍宝的下落。


李扬帆:在这个过程当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连国民政府,包括这些军阀们都不知道,到底中国这些皇帝有没有那个传国玉玺,都不知道,于是他们这回就想把它找出来,然后溥仪说什么玉玺啊,他说我们每一个皇帝上台以后,我们都要刻一个玉玺,是不是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是在交泰殿还是在哪儿?他说你们自己去找,都有,他说不是的,是那个传国的玉玺,然后溥仪说,他说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个秦始皇的那个和氏璧,他说和氏璧的做的嘛,他也知道,他说那个东西我们都没见过,康熙也没见过,乾隆也没见过,你们说的是一个传说,然后这帮人都不相信,说你一定有最大的国宝,结果后面他们走的时候,溥仪说最后我们出宫的时候,他们再也没问这事。


解说:1924年11月5日,溥仪在经过了十二年的逊帝生活之后,终于离开了紫禁城,当时的一个细节是,国民军的五辆车在宫门口等待,鹿钟麟登上头一辆在前面开道,送溥仪到北府,也就是醇亲王载沣的府邸。


解说:在北府门口,鹿钟麟走过去和溥仪握手说,溥仪先生,你今后是打算还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马上回答,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鹿钟麟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从此中国末代皇帝彻底失掉了宝座。


王文峰:当时摆在他面前三条路,第一条路,接受国民军修改的新条件,当一个拥有庄园、财宝的平民,第一条路;第二条路,争取社会同情,唤起各方势力的援助,争取把这个新条件取消,恢复老条件,重新回到紫禁城,这是第二条道路;第三条路,那就是借助外力,图谋复辟,就是说流走海外,通过海外再回来,通过海外再回到紫禁城。但这个时候的紫禁城,不是现在的紫禁城,是要到大清王朝时的紫禁城。所以说这三条路嘛,所以这三条路呢,当时溥仪就是说,因为他盗运国宝就开始了,想的主要是筹集学费,经费。


解说:这里就是溥仪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当时他们习惯称之为北府,溥仪三岁时就是从这里被接进皇宫,如今再次回到这里,境遇却完全不一样了,1924年的冬天,醇亲王府的气氛一派肃杀,溥仪此时的心情坏到了极点,自从被冯玉祥的部队赶出紫禁城后,溥仪就一直生活在惶恐之中。


李扬帆:他当时是被囚禁在醇王府算是软禁,只许人进不许人出,然后这个时候,就发生了好几派人去救他:载泽方面就想找张作霖;庄士敦方面就想找公使馆,像英国、荷兰的公使馆;载涛方面就想找冯玉祥直接出面,冯玉祥说我不管这事,你找黄郛,黄郛说安全没有问题,自由的问题嘛要到老段,老张来了以后,就段祺瑞、张作霖来了以后再解决,因为冯玉祥干了这事以后,段祺瑞和张作霖不服了,想要过来参与这个事情。


王庆祥:他在醇王府住,他始终放不下心来,他觉得随时,每时每分,每个早晨,每个晚上他都有可能,被闯进来的民国的士兵把他抓起来,或者是干脆一枪就把他打死在那儿,所以他对于这一点,他就总是无法释坏,那么他就想我现在的出路,只有进入租界,因为进入租界以后,是由人家来主持和主张的,你民国政府就没有权力,随便的到那里去抓人,到那里是杀人,这是不可以的。


解说:尽管冯玉祥并没有杀死溥仪的打算,但溥仪还是觉得他的生命时刻都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请老师庄士敦与英国公使馆联系,想去英国留学,却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


陈晓楠:在人生的三岔口上,溥仪的身边出现了很多的带路人,王公遗老们希望溥仪哪儿都别去,最好能争取军阀的支持复号还宫。而溥仪自己想出洋留学,而且他还获得了庄士敦,胡适等人的支持,但是英国公使馆,以地方太小,不便招待为由,拒绝了溥仪的要求。而另一个方案,也就是成为溥仪唯一的选择了,那就是先躲进日本公使馆,然后出京再图下一步的发展。


这是溥仪最终的一个选择,在这个方案当中,一年前才进入溥仪小朝廷的郑孝胥和半年前来到溥仪身边的罗振玉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溥仪人生的选择题上,是这两个人替溥仪画勾画叉,做出了判断,没有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引来了后来的很多纷争,那么既然方向已定,接下来就是一个操作上的事情,溥仪还有那批国宝的命运,又会经历怎样的故事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