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墓葬中,曾发现了许多宝剑,至今寒光闪闪,锋芒毕露,它们足以证明我国古代发达的冶金技术。
1965年,在湖北省发掘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两把古剑,各长半米余,剑面上有整齐的菱形格子花纹,其中一把古剑的剑身上刻有“越王勾践自用”字样。这是两把春秋战国时代的宝剑,一把还是越王使用过的。它们能经历千年岁月而锋芒犹在,真是令人称绝。1968年,在河北省定县发掘的一座古墓中,也发现了两把宝剑。这座古墓是古代中山国国王刘胜的墓,他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一个山洞中,由于山洞里潮湿,易腐蚀,发掘的时候,墓主人的尸骨已经完全腐烂,但是,墓中的这两把剑在如此恶劣的潮湿环境中,仍然通体光亮,就像刚刚出炉的那样。
古剑为什么能不锈不蚀,保持锋利呢?原来2500年前,我国已经学会了利用硫化表面处理技术来防腐蚀。1978年,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等用质子激发x射线进行无损伤分析发现,越王剑上的菱形花纹中含有硫元素,花纹来自硫化处理,说明当时的炼剑工匠已经掌握了用硫进行表面处理的技术。
秦始皇陪葬墓中发现的古剑经用现代探测技术也发现,当时已经将剑进行了铬盐氧化处理。就是用铬盐作为氧化剂,使之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铬的氧化物,用作宝剑表面的保护层,以防止氧化和其他腐蚀。这层氧化物化学性质很稳定,物理性质非常致密,据检测,这层氧化物只有一张报纸的1/10厚,不足0.01毫米。这说明,当时的冶炼工匠不仅掌握了铬的氧化物的性质,并且熟练地掌握了铬氧化处理的关键技术。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