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当时法国外交部一直注意跟踪孙中山在法国活动,这份纪要就是西蒙本人事后递交给法国外交部的追记。”85岁的近代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振鹍6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早在1980年9月,张振鹍用3个月时间专程在巴黎查阅这批档案。
张振鹍说,与这批档案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发给法国外交部的电报。“这也是迄今已知的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发给国外的唯一一份电报,可以看出当时他对法国曾抱有很大希望。”
“而那次与西蒙会谈并无任何结果,在筹款问题上落了个两手空空,最后失望而返。”这在孙中山自己后来的回忆中也提到,“当于未到上海之前,中外各报皆多传布谓予带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予甫抵上海之日,同志之所望我者以此,中外一各报馆访员之所问者亦以此。予答之日:‘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孙中山为革命一生最缺钱,而那次的巴黎之行无不令其失望。他确是抱着很大希望而去的。”张振鹍说。
>>再访英伦蒙难地 传奇故事仍荣耀
2011年4月14日下午,沐浴着伦敦初夏的阳光,我们来到伦敦市中心波特兰大街49-51号(49-51 Portland Place),正门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揭示着大楼现在身份——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追溯波特兰大街49大楼前身,自清政府在英设立外交机构起,波特兰大街49号便为中国驻英公使馆、大使馆短期租用,1924年7月6日由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馆转为长期租用,并于1926年4月6日租用51号,租期均为999年。
115年前,这里是清朝驻伦敦公使馆,震惊中外的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就在这里发生,孙中山曾在此被清朝驻外官员诱捕幽禁12天。
蒙难故地设“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室”
进入中国大使馆,接待我们的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随员沈轶凡。沈轶凡介绍,虽然大使馆所在地曾经因为危房而重新修建,但是整个外部面貌严格保留当年亚当建筑风格,115年前孙中山曾在其三楼一间靠窗房间被清朝官员囚禁。直到今天,使馆三楼依然设有一间“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室”,但已不在历史上原来靠窗位置,而该室正在装修无法入内。
“‘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室’有10平方米多一点,因为处于大使馆内,即便是平时也不对外开放。最早的纪念室1933年设立。室内存放的东西,包括一尊孙中山半身铜像、一尊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JamesCantlie)半身铜像,还有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书写的‘孙中山蒙难札’、民国外交家郭泰祺书写的‘孙中山伦敦蒙难实记’等物品。”沈轶凡说,铜像都是国民政府使馆旧物,其中孙中山半身铜像是1937年作为中国特使到伦敦参加英国乔治六世国王加冕典礼的孔祥熙奉命铸造的。
清政府准备用木笼偷运孙中山回国
沈轶凡随员向我们讲述一段115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由纽约乘船抵达英国利物浦后换乘火车来到伦敦。”“10月11日上午10点半左右,就在孙中山前去探望香港西医学院老师康德黎路经波特兰大街时,早就盯梢孙中山的清公使馆官员邓延铿,以广东老乡身份诱骗他进入公使馆喝茶,并将其关押在三楼一个靠窗小房间。”
“这是一次有蓄谋的诱捕,公使龚照瑷为了向清政府邀功请赏,与参赞马格里合谋,不惜花7000英镑,向英国格来轮船公司租用了一艘2000吨的轮船,并请人特制了一只大木笼,打算将孙中山秘密运送回国内。
沦陷铁窗的孙中山与世隔绝,他多次写纸条,包上一个硬币或揉成一个纸团扔向窗外的魏玛斯街,希望行人能够捡起,送交就住在附近覃文省街46号的老师康德黎。然而纸条一直未被发现。孙中山经过反复努力,最后做通了公使馆英籍工人柯尔和使馆女管家霍维夫人的工作,取得了他俩的同情和帮助。17日,他请求霍维夫人秘函康德黎,告诉他自己已被囚禁。18日,孙中山又请柯尔向康德黎投送求援名片。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