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可汗?颛顼故地在阜新?
选自《辽宁日报》
2009年11月20日上午,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及阜新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 “艾荫范民族文化史学术成果研讨会”在阜新市迎宾馆举行。艾荫范教授是我省著名学者,阜新市社科联名誉主席,阜新师专(现高专)原副校长。艾荫范教授通过研究认为黄帝可能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可汗,而黄帝的孙子、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颛顼大帝是我省阜新人。艾荫范教授的研究方式很具有代表性,上述的成果都是通过语音、语义、语境和考古发现的实物相结合研究而得出的,为我们逐渐认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种新可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敬祖先的民族,在我国史学界有关中华民族祖先的争论一直存在,作为中华文化起源之一的红山文化,究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哪一支祖先,一直是一个谜。研讨会后本报记者采访了艾荫范教授,他告诉了记者这个答案。
黄帝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单于或可汗
上世纪70年代末,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发现,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红山文化因此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红山文化的坛、庙、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许多专家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并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艾荫范教授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成果。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历史上的尧、舜、夏人、商人和周人都是黄帝的后裔,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的孙子是颛顼,在颛顼20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黄帝和颛顼究竟是什么地方的人,现在国内流行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是没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我们辽宁人,但是艾荫范教授通过研究证实黄帝极有可能在我省的一些地区有过活动,甚至黄帝可能也是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而且推断颛顼大帝的故乡就是阜新。
艾荫范教授的研究成果颇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首先从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说起,他认为黄帝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或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可汗。因为在他研究阿尔泰语词“空桐”、“奎屯”时发现,在长城以北的山川中,有几十个以民族语空桐、奎屯命名的地方,例如资卓县同察哈尔右前、后、中三旗间的灰腾锡勒和辉腾草原,正蓝旗之灰图希热,苏尼特左旗之奎腾山,巴林左旗之辉腾高勒,阿巴嗄旗之辉腾高勒、灰腾梁,扎鲁特和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奎屯河、奎屯山,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会田召,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河,等等。而其他一些蒙古族曾经驻牧或当代仍在生活的地区,也不乏“奎屯”山水。如:新疆的奎屯河;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西北流入党河的奎天河;朝阳市北票的冷泉;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土默特左旗)的王府镇有二灰通村,亦得名于附近之冷谷。艾荫范认为凡是有空桐、奎屯的地方,都有记载黄帝的事迹。他通过综合这些空桐、奎屯所在的地方,发现它们都处在从东北到新疆的亚洲草原区。所以得出结论,在华夏历史上,这第一位单于或可汗就是黄帝。
颛顼故地在阜新
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后裔们在中国的上古相当显赫,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但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艾荫范教授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从远古中国北方民族生存状态的整体出发对历史旧籍作了反思性解读,认定这一文明起源于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并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
我国的文明史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夏王朝之前,即所谓三皇五帝时代,属于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一般地说,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依据《史记》分别是黄帝、颛顼、喾、尧、舜,他们都属于黄帝一族,如颛顼为黄帝之孙,喾是颛顼的族子,尧为喾子,而舜又是颛顼的六代孙。
颛顼大帝本是 “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信奉颛顼的这支北方古族群对华夏文明极有贡献:它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它创造了玉文化和龙文化,它的一个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而且上古许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
艾荫范教授认为,屈原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正说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颛顼远处北方,这说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颛顼古族的成员,后来才前往南方的。艾荫范认为《晋书》中所记载的颛顼之墟的“墟”就是故地、遗址的意思。颛顼之墟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朝阳、阜新一带。 《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这个山是什么山呢?艾荫范根据上古音读推断认为就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因为医巫闾山在汉代又称作无虑,汉代的无虑县(在今北镇市附近),就是由医巫闾山得名的。这就证明了颛顼古族的故地就在今医巫闾山所处辽西的结论。
许多古代记载 (如 《史记》、《山海经》)都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又娶了蜀山氏女生了帝颛顼。若水一直被认为是四川的雅砻江,蜀被认为是四川古国名,所以史家都认为颛顼乃至夏王朝都与四川有关。艾荫范认为这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问题。他认为,若水的“若”,是古阿尔泰语系语词,其对音可以写为“弱”“弱落”“合黎”“雅砻”等等,义为青、黑,因此若水就是黑水、黑河。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即将黑读作 “哈拉 ”,也就是“弱”“弱落”等的当代读音。而中国的几条大的河流,都在不同时期程度不同地与“黑”有关。黑龙江古称弱水或黑水;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古称淹水、泸水,也是黑水之意;澜沧江是黑水,怒江更是黑水,可见很多地方的河流都曾是若水,并不是只有雅砻江才是若水。一个民族的文化,山水名称、故事传说、风俗习惯,都会随着该民族的迁徙而迁徙,人类学家称做 “地名迁徙律”,常常据此探究民族活动的轨迹。所以凡是有颛顼子系民族的地方就都有同名的山和水。龙又是颛顼的象征,有龙的地方即意味着是该古族活动的地区。阜新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19.7米的石堆龙,据测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在详细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后,为之题辞曰“玉龙故乡,文明发祥”,显见查海龙才是中华第一龙。艾荫范根据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代表颛顼象征的龙,认为完全可以推断这是属于颛顼古族的文化遗存,在“颛顼之墟”界域之内。
同时颛顼之父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蜀”,艾荫范经过研究发现也并不是蜀国的蜀。甲骨文蜀字是没有底下的“虫”字的,它是个象形字,与出土于内蒙古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龙的形象一样,《山海经》中描写颛顼葬地,有多处提到了美玉,而玉文化本来就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艾荫范认为大量的已出土文物以铁的事实证明,远古的蜀山肯定在辽西、内蒙古东部或河北北部一带,后来才渐渐迁移,向西向南。并据此得出结论颛顼古族生活在以红山文化为背景的阜新,颛顼大帝来自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