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回东白山老家参加新茶开采节,遇到三十多年前我当高中语文教师时的一位学生,现在已经是省农业厅资深茶叶专家了,他的老家也在东白山,于是,如何发展老家的茶叶生产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东白山最高峰太白峰是会稽山脉主峰,葛洪曾在此炼丹,为道教名山,也是历史悠久的春茶产地。我在老家务农时,曾经学过种茶、采茶、炒茶,参加工作后,东白名茶“石笕”风靡一时,直到现在,太白峰数量极其有限的“龙门顶”依然是茶中极品。但是,坦率而言,老家茶叶品质虽优,整体影响力和经济总量却并不太大。
我以一个外行人的视角,向我的早已成为业内权威的学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不能停留于春茶,应该开发陈茶。比如微发酵、发酵的白茶、黑茶,经得起存放,甚至存放年份越久,便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绿茶则受到时间上的局限太大,上市时一阵风,到了第二年新茶上市,头一年尚未喝完的绿茶便成了“明日黄花”,身价骤跌,不要说自己喝不了,连拿出去送人都觉得不好意思。这些年炒得厉害的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越陈越有价值,拿到手,先要看一看是哪一年生产的,有多少年份。年份久,往往意味着营养成分、保健价值越高,越珍贵。《书法报》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有一份纪念品是白茶,收到时喜出望外。同样是茶,绿茶因为时间而贬值,白茶、黑茶、普洱等因为时间而增值。我的那位学生也同意我的观点,并且从专业的角度谈了可行性。
我的“陈茶”观,其实并不单纯源于对茶的认识,而是对人生、对书法家生存状态的感悟。我发现有的书法家像绿茶,“上市”时颇“抢手”,但没有几年,风头一过,便时过境迁了,“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似乎大不如从前;有的书法家则如同陈年白茶、黑茶、普洱,“保存”愈久,味道愈好。
我愿意自己成为经得起时间磨炼和考验的“陈茶”,也愿让更多的书家成为“陈茶”.当然,要做上好的“陈茶”,并非单单时间久就好,而是要求茶叶出产地好,天然品质好,制作工艺得当,保存科学。做一位“陈年书法家”也同样,首先要求书法家具有很深厚的学养,扎实的书法功底,与此同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打算,不图一时之快,不求一时之利,不计较眼前的是非得失,一句话,眼界要大,气局要大。最后不得不画蛇添足说明一句:以“春茶”、“白茶”喻书法家,纯属借喻而已,你懂的。据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