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崖,亦称飞云洞,位于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距今已有560年的历史,是一处融会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因崖间有一天然巨型穹隆垂吊钟乳石玲珑异状似云腾飞而得名,是一组由亭阁、寺庙、长廊组成的古建筑群。有飞云崖牌坊、皇经楼、滴翠亭、接引亭、月潭寺牌坊、云在堂、养云阁等。这些古建筑寓于一个簸箕形的山崖当中,或建于平地,或建于山巅,或嵌于崖壁,依山附壁,依溪而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保持着古老的建筑风貌。
山门牌坊是飞云崖的标志性建筑,明嘉靖《贵州通志》就已有“兴隆卫指挥使李信重建山门”的记载。考其重建时间,应在景泰元年(1450年)至天顺三年(1459年)之间,距今500多年了。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复捐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石质山门于原址,名曰:“飞云岩牌坊”.坊上有鄂尔泰“黔南第一胜境”题额。今存六柱五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石柱砖身牌坊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飞云崖住持道人李至亮募化重建,期间曾遭洪水冲圮,直到光绪三十年方告竣工。此牌坊雄穆俊伟,让人肃然起敬。其明间、次间、稍间上边的雕塑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匾额对联无不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含义深广、发人深思。
月潭寺是飞云崖的主要建筑。飞云崖的月潭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而后不断增扩,在明代就初具规模。明代和清代曾两度被毁,现在的建筑物多为清末重建,但至少不是1979年后重建的。飞云崖因半崖钟乳穹隆滴乳垂珠,状如云行而得名。崖间碑碣林立,现存明清石刻20余处。明代吴维岳的《飞云崖记》石碑刻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飞云石刻中的佼佼者。
飞云崖有众多的“贵州之最”.省内名人题咏最多的景区、飞云崖大门牌坊--贵州图案雕塑寓意最多的牌坊、养云阁--国内仅此一例的歇山式建筑、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湖北栲古树、全省青檀古树最多的景区、飞云崖是贵州唯一的“贵州槭”的模式标本产地、贵州省风景区中白鹭最多的景区、贵州省内唯一的奇特的喀斯特沉积形态。
秋天的飞云崖色彩绚烂,红的墙,青的瓦,黄的银杏,绿的松柏,交相辉映,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