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祁连山下,多民族老人安享“田园式”生活

时间:2024-05-30 23:3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一圈四方的绿荫砖墙,隔开了喧闹与清幽两个世界——墙外车辆穿梭,墙内是一片宁静天地。几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摇扇闲谈,看菜地边嫩芽吐绿、繁花绽放;还有几位闲不住的老人在田里翻土播种、培土覆膜,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个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岔口驿敬老院,住着178位无人赡养的特困老人。
 
  地处祁连山东端的天祝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长期以来,汉族、藏族、土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于此。在岔口驿敬老院里,近五成的在院老人是少数民族。
 
  76岁的藏族老人王金莲在丈夫去世后搬到这里,一住就是16年。现在她早已适应了敬老院的生活,幸福感、满足感也逐渐提升。
 
  “在这儿吃住免费,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每月还有100多元的养老金和零花钱。”在活动室里,王金莲手握台球杆,熟练推杆。入住敬老院后,运动成了她的生活日常。
 
  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对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一些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短板加快补齐,越来越多像王金莲一样的老人实现“老有所养”。
 
  每天早上八点,岔口驿敬老院一角的卫生院是老人最聚集的地方。量血压、开药、取药……老人们排起队,医生们逐一问诊,这种默契持续了多年。
 
  卫生院院长王天茂介绍,院里每年会为老人们进行体检,建立体检档案,记录病史和用药史。如遇紧急病情,敬老院配备的救护车能迅速将患者送往上级医院及时救治。
 
  除了关心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敬老院的员工们也在努力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老人们以前看惯了庄稼、听惯了鸡鸣羊叫,现在也不能闲着、待着。”岔口驿敬老院院长王进宝说,老人们每天除了吃饭、吃药,也要干点别的事,心里才能踏实。
 
  于是,占地数百亩的院落里,闲置土地被整理了出来,开辟成农田。大家搭起日光温室,种上小麦、油菜和马铃薯,还建起畜棚饲养牛羊。
 
  老人们双手不老,回归熟悉的田园生活,各凭心意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换取报酬的同时,老人们也在勤劳和分享中找到乐趣,不久后亲手种植和养殖的“成果”还将摆上敬老院的餐桌。
 
  “跟庄稼地打了几十年交道了……在这里还能下地忙活,挺好的。”这几天,78岁的贾明学每天都会跟着几名老伙伴,在地里种油菜。
 
  他坐在小板凳上,沿着田垄,一边栽种,一边向前挪动板凳。虽然干得不快,但大家有说有笑。
 
  完成“工作”后,贾明学获得了一张可在院内“爱心超市”购物的“工票”。他将“工票”收入胸前口袋,待积攒后拿去买零食。
 
  看到老人们通过劳动重拾成就感,已在敬老院工作12年的王进宝深感欣慰。他认为,这种适度的院办经济不仅减轻了院方的经济负担,更为身体硬朗的农村老人提供了发挥余力的舞台,让他们能够保持生活技能,享受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如今天祝县已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体系,就餐服务、休闲娱乐、看病医疗都“触手可及”,近500名农牧区老人得到了全天候照顾。
 
  天祝县民政局副局长彭祥基介绍,今年还将加大投入,计划新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探索更多养老服务模式,让各民族老人乐享幸福晚年。(新华社记者宋常青、张文静、任延昕)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祁连山下草黄马壮
  • 祁连山下食用菌产业示范园采菇忙
  • 天祝:祁连山下冬景如画
  • 甘肃森林消防祁连山下开展技能大比武
  • 祁连山下的绿色蝶变——张掖市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转型发展综
  • 【美丽中国】祁连山下黑河湿地 碧水绿妆如诗似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