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报/大西北网讯(记者 王志俭) 东西部扶贫协作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出、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方面,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自开展扶贫协作以来,东部协作市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显著加快了甘肃省脱贫攻坚的进程。10月1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到相关负责人介绍甘肃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消费扶贫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任燕顺介绍了甘肃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消费扶贫工作的整体情况。
任燕顺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消费扶贫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这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打赢打好甘肃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携手东部四市和社会力量高位推动、双向发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消费扶贫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拓展、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为我省加快脱贫进程、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一、扎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根据中央安排,天津、福州、厦门、青岛四市及所属39个区县与我省58个片区县开展扶贫协作,在观念、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帮扶,呈现出帮扶机制更加健全、帮扶举措更加精准、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成效更加凸显的喜人局面。今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在天水市举办的第二届“津企陇上行”暨产业扶贫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以津甘产业合作和消费扶贫为重点的扶贫协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快、新、好”三字高度概括工作新亮点;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将《深化东西扶贫协作提升帮扶工作成效》作为我省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一是资金投入持续加大。近年来,东部协作四市累计投入我省财政援助资金89.66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400余个,动员东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14.78亿元。同时,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内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国家累计下达我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出指标6.02万亩,调剂资金总额111.1亿元,收益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二是劳务协作逆势增长。累计联合开展就业培训5.4万人次,向东部协作市输转贫困劳动力3.2万人,牵线搭桥到省外其他地区13万人(次)。尤其今年克服疫情影响,输转贫困劳动力到东部协作市就业1.48万人、其他地区7.4万人,分别是2016年的5.1倍、8.5倍。采取协作共建、单独兴建等多种形式援建扶贫车间1305个,累计吸纳就业贫困劳动力9万人(次),东部协作市还拿出2130余个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岗位,定向招聘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良好效应。
三是产业合作有效推进。2016年以来,引导东部企业在我省投资兴业,投资38.71亿元,带动19.6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其中今年引导159家东部企业在贫困地区落地,投资12.18亿元,带动4.16万名贫困人口增收。按照“精准+规模”“片区+园区”的思路,累计援建产业园31个,入驻企业111家。会同天津市连续两年举办“津企陇上行”活动,累计签约协作项目118个,金额313亿元,已有83个项目落地,投资到位额39亿元。
四是人才交流深入开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党政干部、专技人才双向交流,先后向东部四市选派825名挂职干部、9890名专技人才交流学习;东部四市选派623名党政干部、5635名专技人才到我省结对县区开展帮扶,实现了对我省58个贫困县全覆盖。借助东部力量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3.11万人,创业成功2.56万人,带动贫困人口114万人,产生了“一雁带头、群雁起飞”的良好效应。
五是结对帮扶聚焦聚力。围绕“携手奔小康”目标任务,各受援县和东部结对区像“走亲戚”一样互访交流。今年以来,引导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村,东部152家民营企业、102个社会组织,对我省纳入国家挂牌督战的104个深度贫困村实施全覆盖结对帮扶,已投入帮扶资金4478万元,捐物折款272.82万元,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638人,销售扶贫产品645.97万元。同时,省内26家民营企业、125个社会组织“加持”帮扶,并携手东部强镇、强村、强企和社会组织实现对全省395个剩余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并在资金投入、劳务输转、消费扶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帮扶。
六是合作氛围更加浓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协作双方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协作市向我省捐助防疫物资7000余万元,我省向东部四市赠送防护服、中药制品等1100余万元。今年8月,我省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协作市区第一时间向我省受灾地区捐款捐物,帮助抗灾自救、重建家园,帮扶双方愈联愈密、愈联愈亲、愈联愈实,协作情谊在抗击疫情灾情一线进一步升华,形成了全省上下感恩奋进、共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另外,省内外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怀着对甘肃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我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碧桂园集团投资3亿元建成临夏国强职业学校,并对贫困学生实行全免费。方大集团积极推进东乡县产业扶贫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落地实施扶贫项目27个,盘活运行扶贫车间31个,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美团创新运用就业创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模式,加大甘肃贫困地区外卖骑手招聘力度,推进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精准采购、精准销售,并发动社会力量公益筹款,助力脱贫攻坚。还有诸如甘肃田地白家食品公司在内的一大批我省民营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产业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深化拓展消费扶贫工作
今年以来,我省把消费扶贫作为应对疫情灾情、决战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和巩固脱贫成果、治理相对贫困的长远之计来抓,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部署推动,构建起了省直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兵把守、各市县合力推进的工作体系。1-9月,全省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到62.5亿元。
一是逐级健全完善消费扶贫实施方案。印发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系列实施方案,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省总工会等部门、中央在甘和省直部门(单位)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分行业、分领域拿出了支持消费扶贫的具体举措。
二是多部门联动组织扶贫产品推荐认定。按照县认定、市审核、省复核、国扶办汇总备案并公示发布的操作流程,累计推荐认定扶贫产品六批,涉及有贫困人口的83个县、1265个供应商、5189个产品,商品价值量接近400亿元,为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是扎实推进消费扶贫月活动。今年9月以来,举行了以“千企参与、万人同行”为主题的全省消费扶贫月活动,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甘肃馆正式开馆,各市县和各行业各部门相继举办了甘肃特色产品推介、网红带货、网络直播带货、直播经济峰会等一系列专题活动100多场(次),掀起了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热潮。
四是多元化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引导消费扶贫,主动对接促进协作消费,动员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消费扶贫,推进扶贫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卖得快。各级预算单位共预留采购份额5745万元,已完成采购4838万元,东部四市销售金额达到23.3亿元,58个片区县815个扶贫产品供应商成功入驻“扶贫832”平台,上架扶贫产品3149种,实现销售8971万元。
五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深化运用省内与省外、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政府采购与市场营销、条条与块块“五个结合”的经验做法,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支持消费扶贫有效开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六是扎实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制定甘肃省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方案》,全省已开设消费扶贫专馆207个,落实专柜布放点位6618个,在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大型商场超市、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等设立消费扶贫专区177个。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做好对接、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着力在稳岗就业、项目落地、结对帮扶、消费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认真谋划“十四五”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消费扶贫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甘肃如何发挥消费扶贫作用,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
翟建军: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消费扶贫作为克服新冠疫情和洪灾不利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产业扶贫成效、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实现“六保”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打造省内与省外、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政府与市场、“条条”与“块块”“五个相结合”的新模式,走出一条好产品带动好产业、好产业带动好收入的消费扶贫之路,重点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从建立健全机制着手,构建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面对疫情,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早研判、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召开消费扶贫专题会议,安排我委牵头制定《关于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强消费扶贫工作总体方案》,省直部门、省军区等驻甘33个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年度产销对接活动、采购农产品数量、旅游扶贫等帮扶措施任务。我委建立按月调度机制,梳理统计消费扶贫工作成果,切实督促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从强化产销对接着手,搭建多方位销售平台体系。开展消费扶贫“五进”活动,省直机关工委指导各单位带头购买扶贫产品。省教育厅、农垦集团等分别搭建农校对接电子平台、军民融合食品保障平台,持续向机关、高校、部队食堂供应省内大宗优质农产品。大力开展对接活动。国家能源局、省政府举办“能源行业助力甘肃消费扶贫”等多场活动,牵线搭桥助力我省贫困地区尤其是未脱贫的8个县农产品销售。通过(市长、县长、局长、镇长、扶贫队长)五长直播带货、短视频大赛等新兴业态,将我省农特产品、自然风光、脱贫新貌等搬到“云端”,助力农产品走得出、卖得好。
三、从提高产品质量着手,打造“甘味”特色产品体系。坚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供给作为消费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构建陇原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打造“甘味”特色品牌,公布首批50个“甘味”公用品牌和150个企业农产品品牌,授牌首批20个“消费扶贫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让“甘味”农产品成为一张响亮名片。加大流通型冷库、冷藏库及理货、分拣等冷链配送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延长农业产业发展链条,努力实现贫困群众产业稳、收入增。
四、从挖掘文旅优势着手,提升乡村旅游带贫能力。省文旅厅出台《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落实40项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乡村旅游优化提升,加快特色民宿发展。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在我省榆中县召开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推介全省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目前,全省旅游专业村达到1053个,乡村民宿超过3500家,15.46万人依靠乡村旅游实现脱贫。
取得的主要成效: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截至9月底,我省消费扶贫“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部队)活动采购和消费农产品2.2亿元;线上销售农产品127亿元。东西部协作销售扶贫产品23.3亿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销售扶贫产品2.8亿元;省直单位举办消费扶贫活动719场;全省贫困地区旅游2760万人次,消费金额64.3亿元。9月16日至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陕西延安举办的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上,我省选送的《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扶贫》的典型做法荣获优秀典型案例奖。省发展改革委在论坛上作了主旨演讲,介绍了甘肃消费扶贫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经验。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产业合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请问甘肃省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仲科
梁仲科: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建立了务实高效协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积极与东部协作市开展对接互访,共商协作事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着力解决企业落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每月梳理、会商、协调、推进一次,实行部门负责、台账管理、定期通报,巩固现有带贫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帮扶“造血功能”,探索长期带贫机制。今年以来,东部四市先后来我省开展产业帮扶和招商引资工作,我厅在认真谋划全年工作的基础上,采取线上线下对接方式,与天津、福州、青岛、厦门4市签订了2020年度产业合作年度工作计划。我厅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专责组牵头单位召开产业合作工作协调推进会,组织省直12个成员单位组织本行业、本系统相关企业,积极对接,帮助企业寻找开拓市场和脱贫致富的利益结合点,通过多层次互动对接,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协作工作机制。
二是积极促进东部企业落地带贫。我们与东部四市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紧紧围绕企业落地、投资到位、产销对接、带动脱贫四项目标,先后开展多次调研,谋划提出286个产业合作项目、130个重点产业目录,60条产业支持政策,积极对接引进东部企业在我省投资兴业。持续推动“津企陇上行”活动农业产业签约项目落地,2019年28个签约项目已建成投产运营8个,完成投资10.41亿元,2020年签约农业产业合作项目8个,总投资1.331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0.25亿元。为吸引天津企业赴我省受援地区进行投资,我省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奖补。2019年,全省引导201家东部企业我省贫困地区投资,投资额15.42亿元,带动13.6818万贫困人口增收。2020年,全省已引导159家东部企业在我省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投资额12.18亿元,带动4.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产业合作成效显著。
三是强化产销对接。东部四市积极组织多家企业来甘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帮助我省在东部四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设立甘肃特色农产品专卖点,宣传推介“甘味”农产品。我们也积极组织省内各级产销协会加强与东部协作市大型农产品市场对接,搭建销售平台,举办了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同时通过视频连线,设置了3个分会场,实时签约,会上签订购销订单9项、总金额12.36亿元;签订消费扶贫协议54项,金额3.48亿元,提升了“甘味”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搭建了“甘味”农产品走出去的快速通道和对接平台。举办了甘肃省农产品产销协会营销家队伍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农产品产销协会以及营销企业运作市场的能力。2019年,东部协作市通过线上线下共销售我省贫困地区农产品17.96亿元,2020年截至目前,我省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已销售23.32亿元,是去年的1.3倍,产销对接成效显著。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抓紧做好强弱项、补短板工作,进一步夯实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全力以赴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不懈努力。
央广记者现场提问
今年来,甘肃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落实稳岗政策,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请问甘肃省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协作方面有什么收获?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丽萍
王丽萍:今年以来,甘肃省人社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千方百计保输转,全力以赴促增收,截至9月底,通过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向天津、青岛、厦门、福州东部四市输转贫困劳动力1.48万人、就近就地就业贫困劳动力3.94万人、输出到第三地就业贫困劳动力7.4万人,分别是目标任务的4.3倍、3倍、4倍。我们主要通过“四大举措”推动落实。
一是高位谋划精心部署推动。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加强包括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在内的就业扶贫工作顶层设计和高位谋划。省人社厅出台《甘肃省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助力脱贫攻坚战2020年劳务协作专项实施方案》,制定《2020年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计划》。我们坚持外联内引推进工作,对外,与15个省市区建立劳务协作机制,精准对接,做好岗位、求职者信息收集和专项服务;对内,成立就业扶贫和稳就业领导小组,设立11个包抓组,下沉最基层推动任务落实。
二是硬核政策支撑扶持带动。我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55条”、稳就业“33条”、保居民就业“24条”等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包”,对有组织输转到东部4市和第三方地区就业的、省内就近就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以及可能致贫人口给予交通补贴、劳务奖补和生活费补贴,对扶贫车间跨省运输给予50%运输费补贴。在一系列政策催化下,劳务输转人数逆风上扬,超过去年同期;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建设扶贫车间达到1225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9万人。
三是精准对接实现共建共享。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在对口帮扶四市及其他省份设立劳务工作机构,签订劳务协议,举办各类招聘会271场次,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和输转,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化。今年,我厅还与北京市人社局开展京甘扶贫协作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活动,向京甘15所家政服务培训输转基地授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期,联合省扶贫办成立工作专班,赴东部四市开展劳务对接,全面落实胡春华副总理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稳岗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将我省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岗位、稳在务工地。
四是完善机制强化组织输转。疫情期间,各级人社、交通、公安、卫健等部门联动,与对口帮扶东部4市等地建立联络员互通机制,对务工人员实施“点对点、一站式”运送服务,从“家门口”到“厂门口”全程服务保障。集中开展《农民工工资保障支付条例》宣传贯彻活动,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促进稳定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劳务协作长效机制,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量推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取得更好效果,助推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甘肃农民报记者现场提问
消费扶贫专区建设是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载体,请介绍一下我省消费扶贫专区建设情况。
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杨丽平
杨丽平:我就全省消费扶贫专区建设情况作简要介绍。
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消费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在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力推进消费扶贫专区建设,从四个方面有效促进了消费扶贫。
一、在电商平台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促销。在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上开设消费扶贫专区或特色馆,截至目前已销售扶贫产品1800多万元。举办“双品网购节”、甘肃省第一届直播电商带货大赛、京东快手甘肃专场直播、甘肃·拼多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甘肃特色产品推介会等活动,1-9月全省通过直播带动农产品网上销售达15亿元。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合作社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店,销售扶贫产品,全省销售农产品的网店达4.1万家,1至9月,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127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90元。
二、在商超市场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促销。支持各市州在综合商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明显位置设立消费扶贫专区,通过打折让利、节日促销,拉动消费扶贫快速提升。目前,我省已在重点商场、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共建成消费扶贫专区119个,销售重点贫困县区特色农产品和蔬菜达1.7亿元。举办2020年“消费促进月”活动,打造网红带货直销和实体现货直销相融合的系列促销平台。
三、在东西协作城市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促销。支持我省在天津、厦门、福州、青岛建成的5个东西协作电商体验馆提质扩容,拓宽销售渠道。1至9月,5个体验馆实现线上线下销售5800万元。举办2020津甘协作消费扶贫陇货精品线上对接会、福州“定有福”农特馆“甘味祥福”对接会,搭建消费扶贫协作平台,促进全省60余家农特产品生产流通企业、电商企业与东部地区达成合作,销售农特产品1.3亿元。
四、在省外服务中心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促销。依托我省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广西凭祥口岸等地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设立10个甘肃消费扶贫产品展销厅。举办2020甘肃道地药材线上产销对接会、2020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行(甘肃)等活动,达成采购超过1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持续推进消费扶贫专区建设,扩大扶贫产品销售规模。一是扩大消费扶贫专区覆盖面。督导市县商务部门积极在知名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和综合商超设立消费扶贫专区,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充分发挥省外消费扶贫专区作用。组织本地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到省外开展甘肃扶贫产品产销对接,加大东部四市电商体验馆支持力度,办好本月下旬在福州和厦门举办的“甘味祥福”陇货精品对接会。三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专区促销活动。借助“双十一”、元旦、春节等消费旺季,举办以“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为主题的扶贫产品促销活动。四是持续开展网上直播促销活动。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组织消费扶贫直播活动,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带货主播,重点做好为期一周的“10.17国家扶贫日”陇原电商直播活动。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天津市自1996年起就开始帮扶甘肃,作为最早的帮扶单位,在20多年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帮扶经验,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帮扶成效?
省政府副秘书长、天津援甘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袁新河
袁新河: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天津帮扶工作,总的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和成效。
一是高站位推动,组织力度大。天津市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思路,把对口帮扶甘肃作为政治之责、分内之事,把甘肃贫困群众当成家人和亲人。2017年以来,市委书记李鸿忠先后3次率领党政代表团来甘肃实地考察,并示范引领全市各级党政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市委副书记阴和俊牵头包抓,近两年4次来甘推动产业合作等重点帮扶工作。分管副市长李树起今年就3次来甘对接。全市16个区全部参与结对帮扶7个市州34个贫困县,市区两级选派党政干部、专技人才超过3000人次,成功帮扶33个县脱贫摘帽。今年16个区的区委书记全部带队来甘,高位推动全面收官工作。
二是真金白银帮,资金到位快。树立“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帮扶多一点”的理念,累计投入扶贫协作资金超过40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超过2000个。特别是今年在自身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保持财政援助资金只增不减,而且在第一季度提前超额到位援助资金13.91亿元,超出协议数3.91亿元,第一批帮扶资金10亿元早在春节之前就拨付到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发动天津各界为甘肃筹措急需紧缺物资。截至目前,社会捐款捐物合计2.3亿元,为甘肃双战双赢给予有力支撑。
三是脱贫重造血,产业帮扶实。天津把产业帮扶作为主攻方向,“十三五”期间引导260余家企业来甘投资12多亿元,激发受援地区内生动力。在2019年11月和2020年7月连续举办两届“津企陇上行”活动,参会企业超过500家(次),累计签约项目118个,合作总额312.76亿元,一批又一批天津企业来甘肃投资兴业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充分肯定了津甘产业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针对今年国家挂牌督战的镇原县和5个贫困村,因地制宜扶持富民增收产业,帮助镇原县发展肉牛、肉羊和万寿菊、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投入140万元帮助贾山村培育发展肉兔养殖;在富坪村新建173座日光温室大棚,发展黄瓜种植产业;为朱家涧村落实884.6万元助力设施蔬菜园区和育苗车间建设;投入50万元支持腰套村建设清洁用具加工扶贫车间;为次哇村投入770万元建设犏雌牛养殖基地,打造犏雌牛养殖产业链,今年7月份次哇村顺利出列。
四是收官抓难点,攻坚效果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的“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的重要要求,采取化危为机的思路举措,确保收官之年各项任务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劳务协作上,大力推介优质用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点对点”“一站式”服务,推出稳岗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已经输转天津和其他省份就业61475人,超过去年全年完成数86%,新增就近就业已达1.8万余人。在消费扶贫上,创新利用“互联网+”方式,发力线上交易,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云签约、电商节、消费券、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今年消费扶贫到9月底已完成11.39亿元,基本达到去年全年金额,相信进入第四季度必将进一步掀起人人参与、人人有爱的消费扶贫热潮。
应当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攻克最后贫困堡垒,助力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法制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厦门市作为临夏州的对口帮扶单位,近年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在产业扶贫方面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
临夏州政府副秘书长、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成员王永胜
王永胜:产业扶贫是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的最大特色亮点,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格局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厦门模式、厦门经验。我们针对临夏州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落地难的实际,在承担扶贫协作任务的东部省市中率先出台了《推进东西部扶贫产业合作的若干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到临夏投资办厂,加强产业合作,增强“造血功能”。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国企带动和以商招商,临夏州的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链条,鞋帽服装、户外用品、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车道,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当地实际、带贫效果好的扶贫企业,如黄河丹霞旅游、鹭虹垃圾焚烧发电、厦琳鞋业、吉美包袋、甘肃拓奇、中达电商、特利强雨具、甘肃成伯农业、科司特电子等。今年以来,厦门援临工作队紧密结合临夏州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抓好产业扶贫招商,累计新引进20家东部企业,注册资金达6.5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2600个。其中,引进厦门市政集团投资注册临夏鹭鸿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866亿元;引进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到临夏县投资种植高原夏菜项目,注册成立甘肃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目前已在临夏县、和政县等获得土地流转6000多亩;新引进东部企业分别注册成立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甘肃德富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石山煌甫爱艾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达6200万元,助推临夏州农业科技发展。
截至目前,通过我市引进在临夏州注册的企业共57家,实际到资6.2亿元,吸纳4154名贫困人口就业。累计援建扶贫车间228家,占全州扶贫车间的90%以上,吸纳1100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61人,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带贫效益和社会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推动产业合作项目过程中,临夏州给予了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保障,相关部门、干部群众展现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良好的精气神,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比如:厦门临公司(达板)轻工产业园项目,2020年4月取得土地出让权,5月完成项目立项及规划许可,6月完成方案设计及施工图纸出图,7月进行公开招投标,8月初完成施工总包单位评标、定标,8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不到半年时间已建成规模宏大的厂房园区;厦临鞋业产业园于2019年5月在和政县自购工业用地45亩建设厂房,当年9月即动工建设,2020年7月建成投产;厦门科司特电子公司在康乐县投资成立康乐科司特电子公司,今年6月17日举行签约仪式,24日注册成立,7月5日启动厂房基础设施建设及装修,第一条生产线9月9日即试生产。这种速度和效率令我们由衷的敬佩。
中国甘肃网记者现场提问
据了解,福州市与定西市劳务协作入选了联合国减贫案例,请问今年的劳务协作有什么新的想法?
定西市政府副秘书长、福州定西扶贫协作前方指挥部副领队李日明
李日明:今年以来,福州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克服疫情影响,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韧劲,狠抓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切实加强与定西劳务输转的精准对接,开通全国首趟扶贫返岗免费高铁专列,“点对点、一站式”帮助定西贫困劳动力有序输转,持续巩固提升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成果。至9月底帮助定西贫困劳动力赴福州就业3个月以上的3063人、就近就地就业21274人、到省外其他地区就业6784人。此外,福州市还组织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拿出专门岗位,定向招聘定西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前3年累计招聘277名基础上,今年又招聘104名定西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
主要做法:一是提前部署,谋划行动早。主动及时与定西市精准对接,将劳务扶贫招聘宣传时间从春节后提前到春节前。今年1月,福州市、县(市)区人社部门和定西市人社部门联动组建招聘宣传工作队,深入定西深度贫困乡村,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等活动,鼓励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福州就业。二是应对影响,岗位调整准。根据建档贫困户就业意愿和需求,认真筛选腾出1.2万个岗位向定西建档户宣传对接,在2月底前实现新增2000多名建档贫困户报名到福州务工就业。三是定制专列,输转速度快。积极协调发改、铁路等部门,采取专门开设定西至福州高铁和包车输转等形式,实行“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接送定西务工人员集中回榕,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复工。2月21日,全国首趟扶贫返岗免费专列从定西北站发车,紧接着在2月27日、28日和3月7日又开启了3趟专列和67辆包车输送4070名定西务工人员到福州就业。四是规范流程,防护措施实。为最大程度保障定西务工人员安全,福州市在出发前、旅途中、到达后采取输转前福定两地“双确认”、定西出发地进行检测、落地福州后严密管理等防护措施,确保定西务工人员安全到达并及时上岗。五是激发动力,稳定就业好。为让定西务工人员在福州企业“留得下”“干得好”,福州市出台相应补贴政策:定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首次来榕就业的,发放500元交通补贴和1000元生活补贴;连续就业满3个月的,发放3000元岗位工资补贴;稳定就业连续满6个月的,再补贴9000元,激发定西贫困人员就业内生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为助力定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扶贫攻坚战提供就业收入保障。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大家都知道,陇南市今年接连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暴洪泥石流灾害,青岛市作为陇南市的对口帮扶单位,是如何帮助陇南市克服疫情灾情影响,持续推动消费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
陇南市政府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兼两当县委常委、副县长、青岛市驻陇南市挂职干部工作组副领队张永杰
张永杰:青岛市作为陇南市的对口帮扶单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医用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市第一时间向陇南捐赠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以及食品、药物等物资共计290多万元。陇南也向我市回赠了黄芪、纹党参等中药材。并且,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在财政收入下降9.1%的情况下,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提前拨付1亿元的资金助力陇南脱贫。截至3月6日,累计提前拨付帮扶资金达51282万元。目前,加上各区市拨付的自筹财政援助资金,已拨付财政帮扶资金5.93亿元,实施政府援助项目88个,帮助贫困人口4780人,其中残疾人190人,为助力陇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
8月份,陇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暴雨、大暴雨和多次强降水,引发暴洪、泥石流灾害。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对支援陇南市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做出批示,第一时间进行部署。截至8月底,青岛市直部门、区市和社会各界累计援助救灾资金2232万元,捐助物资价值701.64万元。同时,青岛旅游集团驰援了一架直升机赴陇南参与救援和物资投递。
在帮助陇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暴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影响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推动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等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我市出台了支持青岛企业赴协作地投资政策,两市促成利和萃取、湘鲁食品等合作项目50多个,共建产业园区、打造“麻辣双椒”产业扶贫模式等在全国推广。今年,在陇南新签约项目25个,实际到位资金28528万元,就业带贫526人,利益联结带贫29973人。
此外,我市还出台鼓励消费扶贫的实施意见,与陇南共办啤酒节、市民节等,大力推动“陇货入青”,创新开展“明星代言”(黄晓明、陈梦)消费扶贫。今年,青岛社会各界已购买、助销陇南农副产品45168万元,带贫28219人。9月份,落实全国消费扶贫行动现场推进会部署要求,举办消费扶贫集中展示展销会等,展销会上,包括甘肃陇南在内的8地(市、区)400多家企业2000多种特色产品集中亮相,到场采购商及市民3.2万人(次),共签约总金额9.17亿元的消费扶贫合作协议83个;陇南市签订产业合作项目12个,合计投资17.71亿元,签订消费扶贫合作协议35个,金额3.15亿元。目前,全市已设立扶贫产品销售专区29个,设立东西协作消费扶贫专馆(店)42家,在华仁大厦等累计布设消费扶贫专柜19个。在国家发改委9月16日举办的“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上,我市获评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殊荣。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青岛、陇南两地将坚持疫情防控和东西协作两手抓、两不误,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助力陇南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兰州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据我们了解,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民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甘肃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实施“4+X”扶贫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请问“4+X”扶贫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碧桂园兰州区域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刘婷
刘婷:自2018年5月起,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渭源县,在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东乡实际、坚持精准方略、因人因地施策,推进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的“4+X”扶贫模式。
党建扶贫扶志—红色基因引领精准扶贫
将党建工作放在扶贫工作首位,一是建立一线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的桥头堡作用。二是着重培养“老村长、新支书”,开展清华、中大培训班,拓展其思路和视野。三是聚焦基层妇女干部,开设兰大培训班,提升妇女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
产业扶贫扶富—推动产业扶贫“造血”,实现消费扶贫助农增收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聚焦东乡羊、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这三大产业,坚持“强主体、抓两端”,成立碧乡东乡分公司,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展市场化运营帮扶。一是“以购代捐”开展消费扶贫4000多万元,销售东乡羊、土豆、刺绣产品,惠及7000余户贫困家庭。二是通过扶持合作社,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养殖示范基地、并对东乡县养殖产业协会会员单位进行专项帮扶,提升合作社自身能力建设。三是建设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联动省农科院专家开展帮扶,拓展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捐赠机械化种植设备,成立农机合作社,推动传统落后种植方式改革。四是建设东乡刺绣枢纽,集生产、运营、培训、展示、交流为一体,打造展示东乡刺绣文化和扶贫成果的交流体验基地。五是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开展专家授课,企业交流,实地调研和产业项目路演等指导环节。
教育扶贫扶智——阻断贫困隔代传递
集团历来重视教育扶贫,从根子上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投入3亿元建设占地150亩的慈善性质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对贫困学生实行全免费,今年9月迎来首批550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户231人。学校依据社会人才需求,依托碧桂园集团的产业资源,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投入1700万元援建龙泉学校,彻底改变了龙泉镇等五个乡镇学生上学远、住宿难的问题,完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还投入358.1万元资助1142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就业扶贫扶技——稳定就业、摆脱贫困
结合东乡群众外出就业难的情况,联动方大集团、夏临公司,开展岗前培训工作,将农民培养为产业工人,帮扶贫困户稳定就业,实现脱贫不返贫。同时,结合东乡特色,开展烹饪及拉面技能、刺绣、电商等培训。
X扶贫——改善村容村貌、解决住房困难
响应号召,挂扶东乡县龙泉镇荒山村,并投入资金对村容村貌及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我司还捐资参与无能力建房户的危房改造。
甘肃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司参与程度最深、扶贫力度最大的,未来,碧桂园将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打好“组合拳”,巩固扶贫成果。重点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与各界联动积极探索、科学谋划、整合资源、精细管理,努力实现贫困户、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多方共赢,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持续进行下去。
工人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员工出勤率、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一直是制约扶贫项目长远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参与扶贫面临的实际困难,请问方大集团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魏海军
魏海军:这个问题确实是所有扶贫项目都面临的共性问题,大家都知道,由于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竞争意识等方面原因,扶贫项目一般都是自动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就业人数较多,也就是说扶贫项目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员工的出勤率、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否则项目就会亏损,长期亏损项目就运营不下去了,所以方大产业扶贫项目明确提出要盈利,但可以是微利;而且方大产业扶贫项目员工月人均保底工资2600元以上,员工月人均保底工资2600元以上是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对东乡实际情况调研后明确提出的,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部署,完成“一人在方大产业扶贫项目就业,全家实现脱贫”任务的重要前提,这样,员工出勤率、劳动生产效率更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方大产业扶贫项目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接地气的措施,现在出满勤的员工从刚开始的5%都不到提高到25%左右;劳动生产效率也在逐月得到提升,从刚开始劳动生产效率只有东部地区10%左右提高到35%左右,有极个别项目如针织羊毛衫项目的电脑横机工已达到东部地区的80%左右,从电脑横机工每个月计件工资收入也能反映出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快,电脑横机工计件工资月人均4000元以上,少部分达到5000元,最高拿到6600元。我们采取办法主要有:因地制宜采用经济杠杆如计件工资等多种绩效考核办法引导员工只有多出勤、出满勤才能多拿工资,如我们在月保底工资2600元中拿出一部分工资向多出勤、出满勤和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快的员工倾斜;再比如我们有的项目每天都开展劳动生产效率赛马,提升快员工当天现场给予现金奖励,同时对退步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但重奖轻罚;还有我们把扶贫项目培训老师和现场管理人员收入与员工出勤率及员工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快慢挂钩考核,倒逼他们自己想办法想措施;项目在农忙时普遍存在员工出勤率不高的问题,我们方大常驻东乡的120多名员工就分组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一家一家上门走访,帮助员工算细账,引导员工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树立就业、竞争等方面意识,帮助员工从思想上甩掉穷根子;再有我们有的项目公司利用每个月发工资机会,向因出勤率、劳动生产效率不高造成工资不高的员工现场做思想上的引导,通过与工资高员工对比,引导员工认识到自己工资低的原因,让其明白只有多出勤出满勤和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效率才能获得高工资收入。我们各个项目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只要有利于扶贫项目,有利于就业群众增加收入,再难的事,我们方大产业扶贫项目都要想办法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目前,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要求,方大集团在东乡的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资5.5亿元,落地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7个,盘活运行扶贫车间31个,已帮助9000多人实现就业。在此我代表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诚邀并欢迎各位领导、媒体界朋友们、同志们有时间去东乡县方大产业扶贫项目考察调研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香港大公文汇报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
作为本地企业,甘肃田地白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如何发展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
甘肃田地白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晓梅
李晓梅:我叫李晓梅,是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2005年3月,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公司时,对公司发展寄予厚望,嘱咐公司要“努力做好甘肃的马铃薯产业,要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并对公司“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几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定西市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作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产业优势,努力打造以马铃薯良种繁育、商品薯标准化种植、主食产品加工为主业,马铃薯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为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公司稳定解决就业521人,年提供就业岗位近15000个,合作社社员8000多人。
公司在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积极投身全县脱贫攻坚事业,带领贫困户走出一条马铃薯产业扶贫新模式的道路,大力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带领贫困户走出一条马铃薯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通过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今年在渭源县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4000亩,一级种繁育基地4600亩,商品薯繁育基地20000亩,带动农户11363户,其中精准扶贫户9933户。
(二)通过“公司+金融单位+马铃薯产业联合社+市场”的模式,通过甘肃省农村信用的推荐对接,公司牵头与广东大湾区各大市场签订10万吨马铃薯商品薯的销售,由合作社组织供商品薯,解决当地农户马铃薯商品薯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三)我食品公司生产的“来点土豆”“小帅妹”等系列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已进入市场销售以及天猫、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销售平台,公司招聘时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残困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留守妇女,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成为渭源县解决就业人数最多的企业,扶贫效益显著。
(四)通过“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及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合作交流,努力提高渭源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帮助渭源县马铃薯通过产量稳定增长,提升贫困人口的种植收益。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