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记者王明浩、罗鑫)走进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大量珍贵石刻及石雕文物映入眼帘。其中12块石刻浮雕“讲述”了苏武牧羊、耿恭拜井等历史典故。
“文物上的图案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书本里的历史人物仿佛就在眼前。”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兮感叹,“‘家门口’的博物馆越来越多了!”
今年8月份刚完成备案的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是北京博物馆大家庭的新成员。15日闭幕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上传来消息,截至2023年8月底,北京备案博物馆达218家,全市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
建设“博物馆之城”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2020年起,北京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快打造“博物馆之城”。3年多来这座“新城”拔节生长、展露风姿。
如今,沿着北京两条关键城市轴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地标性博物馆串联成群。除了久负盛名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国家自然博物馆今年6月揭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重张开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大馆提速建设。
在城市更新中,北京注重融入更多博物馆功能。首都功能核心区利用腾退后的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建设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朝阳区利用工业园区腾退空间和集体产业空间,建设一批主题博物馆;企业博物馆、乡情村史馆等“类博物馆”成为所在区重要名片。多种类型博物馆竞相辉映,其中蕴藏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城市留住丰厚文脉。
北京推动博物馆功能进社区、乡村,部分博物馆错峰开放、延时服务,打造“随时可闻、随地可见、随机可讲”的“全域博物馆”,使“博物馆之城”越来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按照规划,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要不断生长:到2025年,博物馆总数超260座,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5年,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博物馆总数超460座。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表示,“博物馆之城”建设将成为推动首都文化事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