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8日电(记者文静、陈斌、杜哲宇)面对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和优化的就业结构,越来越多中国女性逐渐打破行业“禁锢”,参与传统上以男性为主导的建筑业。她们在获得多样化就业选择的同时,也释放出独特的“她力量”。
劈叉画图纸、施工现场做方案、烈日下做混凝土试块……对于杜萱来说,这只是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事。
杜萱(左一)在甘肃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项目三标段工地上查看技术图纸(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33岁的杜萱是中建三局西北公司唯一一位女工程师,目前负责该公司承建的甘肃省重点建设项目——甘肃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项目三标段。在男员工占绝大多数的建筑工地上,她格外引人注目。
“我从小就对‘搭房子’感兴趣。”杜萱说,小时候,因父亲工作需要,一家人住在一家楼板预制加工厂附近。每天,她趴在窗台上看工人们支模、绑钢筋、浇筑混凝土,觉得建房子犹如“变魔术”一般神奇。
大学期间,原本学计算机专业的她转入土木工程专业。“全年级80多个学生里,女生只有8个。”她说,为了尽早为就业做准备,自大三起,她就开始实习。
杜萱深知,建筑行业向来更青睐男性,但她仍旧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她坦然面对面试官“女生不适合工地”的“好言相劝”,凭借自己的实力,被中建集团录取。
职场如战场。从业多年,她也会遭遇以“性别”取人的困境。面临偏见与不理解,她却泰然自若:“工作的时候,没有性别。”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用工作业绩打消别人的疑虑。九年时间,她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带头负责重点建设项目的总工程师。
除了施工技术上总负责之外,杜萱在工地上更像一位“大管家”,负责协调各项工作,和工友们打成一片。“每天都泡在施工现场,一天最少要走三万步、接100多个电话。”她说。
作为一名女性,杜萱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性格开朗、喜欢说笑,她总能三言两语就解决工作中的矛盾与问题:“大家都说我的绝门武功就是‘以柔克刚’。”
杜萱的存在,也为建筑工地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女性,47岁的罗晓梅就是其中之一。
在高达22层的建筑中,罗晓梅坐在不足四平方米的操作间内,专注地操作着建筑电梯,运载工人和建筑用料。“最近工程紧,每小时至少要上下跑十趟。”她说。
罗晓梅家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为贴补家用,她常年在工地打工。为了拿到更高的薪水,2018年,她考取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成为一名建筑电梯司机。
杜萱(中)和技术人员在沙盘模型前交流施工技术问题(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记者了解到,在甘肃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项目三标段建筑现场,共有8名建筑电梯司机,其中6名为女性。“女人心更细、更专注,比较适合从事这项工作。”杜萱说。
在中国,随着女性就业结构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女性在传统上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大放异彩。201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中提到,最新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较10年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13年,女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61万人,占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44.1%,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当地一家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多项专业技能培训。校长妥凤英告诉记者,相比美容美发、刺绣等培训,如今,越来越多东乡族女性更青睐电工电焊、塔吊挖掘机等专业性更强的培训。
21岁的韩琳琳是该校塔吊挖掘机培训班的第一名女学员。“工资高,有挑战性,开这么大的机器很威风。”问及学开挖掘机的原因,韩琳琳答道。经过数月培训,她顺利考取相关证件,如今已在自己的家乡临夏县就业。
杜萱(左)在甘肃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项目三标段工地上查看施工情况(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在中国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上,一条“身为女性,在传统意义上更偏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工作是种什么体验?”的话题,引来众多网友浏览、讨论。
名为“何静回来了”的网友写下自己的回答:“这是一个成就女人的年代。因为每一次考验来临时,能否顺利度过取决于个人的智慧和行动力,而非性别。”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牛芳表示,中国女性职场中呈现出的新变化,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女性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自身潜力的释放,更说明了中国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进步。(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