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新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全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理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着这样的自信,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最充足的底气。
我们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在于我们所推进的事业遵循着历史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人们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改变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抗争中,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历史的大逻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在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我们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在于我们所推进的事业贯穿着人民的立场、为民的初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始终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处于最为崇高的位置。从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到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深情坦言;从江泽民同志“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铮铮之言,到胡锦涛同志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面对中外记者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情之语,到今年访问意利大期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情宣示,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立场、为民初心的生动展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开篇,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收笔,以人民为中心融含全篇,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跨越,正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民心的相知相印,在于其人民的立场、为民的初心汇集和激发起了中华儿女无法穷尽的磅礴力量。为了人民,才能赢得人民;依靠人民,就能创造历史。人民力量的伟大集聚,所汇成的,便是我们自信的最大底气、最大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牢记初心、永葆本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更加自觉地坚守初心,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以初心聚民心增信心,积聚和释放全民族致力于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我们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在于我们所推进的事业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蓬勃活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华民族素有创新的深沉禀赋、变革的精神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者,继承了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的血脉。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胆识,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宣言,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而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改革开放这一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使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也正在于我们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创造性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刻不停顿地推进改革创新,使得我们的事业永远是青春的事业,使得我们始终能够充分自信地面向未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两个“不容置疑”,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同时,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用改革创新的新作为、新气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注入更加充沛的时代活力。
我们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在于我们所推进的事业所展现出的壮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行不行,检验的唯一尺度是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当下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已成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些不容否定的发展事实,成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拼搏,讲述着我们何以“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道理,也更为坚实有力地托举起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强大自信。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有理由、也最有资格对自己的伟大创造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唯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始终葆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才能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才能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