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理论创新的动力

时间:2019-05-31 12:1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金龙;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娟
 
  观点提示
 
  国情变化、时代变迁、实践发展、主体自觉共同作用,推动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时代变迁是外在条件,国情变化、实践发展、主体自觉则是内在因素。
 
  新中国成立7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0年,也是理论创新的70年。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中国70年理论创新的动力来自何方?可以说,国情变化、时代变迁、实践发展、主体自觉,是新中国70年理论创新的动力。
 
  国情变化呼唤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认识国情、把握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随着国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任务需要解答,由此推动理论创新。
 
  新民主主义社会呼唤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定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呼唤促成创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如何定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什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关系如何协调与处理,这些问题的解答,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节奏的把握出现偏差,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导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反思新中国前30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认识的新变化,引发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全新思考,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催生理论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这是国情认识的新突破。正是基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才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因此,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是随着国情变化和对国情认识的深化而展开的,国情变化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之一。
 
  时代变迁推动理论创新
 
  任何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植根于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由于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的变化,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中国70年的时代变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处于冷战状态,依然呈现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但促使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在成长。基于这一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聚焦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回答,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声。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理论创新。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出现,冷战格局被打破,和平与发展的力量逐步增长。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断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怎样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理论创新。针对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大国关系深度调整、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等当今国际社会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眼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将中国问题置于全球背景下来思考,并在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思考全球治理、人类社会发展等国际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面向国际社会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时代变迁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进程,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风格和理论价值,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之二。
 
  实践发展促进理论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结果。
 
  实践需要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正是由于指导实践的需要,才有理论的生成和传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催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素材。理论不能凭空想象和杜撰,基于实践才有理论创新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总结、提炼中国的实践经验,实现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提供了基本素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积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资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领域、方式得到发展,由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日渐丰富起来,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长的肥田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正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检验理论创新成果。理论创新的成果能否指导实践,能否适应实践要求,还要回到实践之中,接受实践检验,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完善理论创新成果,确立理论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经受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受了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完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与实践检验密不可分。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之三。
 
  主体自觉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根到底是由人在推动,人是理论创新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推动新中国70年的理论创新。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毛泽东曾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致力于以中国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使理论创新有了不竭动力。
 
  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自觉。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期待通过中国声音揭开中国发展的秘密,找到中国成功的原因,把握中国故事的真谛。揭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内涵,掌握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发展的话语权,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这一理论自觉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过于依赖苏联,限制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1957年后,开始摆脱对于苏联的依赖,力图建构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强化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摆脱西方影响,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主体自觉日益明确,由此推动了理论创新。
 
  总之,国情变化、时代变迁、实践发展、主体自觉共同作用,推动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如果说时代变迁是外在条件的话,那么,国情变化、实践发展、主体自觉则是内在因素。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中国70年的历史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十一)这个“小家伙”引爆了原子弹
  • 【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四)一条大道通南北,一座大桥
  • [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二)一群电厂工人的“战争”
  • [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三)一碑守公田,勿忘红军好
  • [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一)元氏县胡家庄:见证中朝勇士抗日
  • 此卷长留天地间——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