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区法院西虹桥法庭:
优质司法优化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巨云鹏
“看到展区旁边就有个法庭,不少人还挺惊讶的。”法官助理尹强说。不久前,记者到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西虹桥人民法庭采访,恰逢上海车展,上海国展中心内人头攒动,在法庭所在片区,路过的展商和工作人员,不时驻足,投来好奇的目光。
西虹桥法庭成立于2018年10月8日,法庭面积不大,仅400多平方米;人也不多,法官和法官助理加起来一共6人,但功能却很齐全,从法律咨询到司法审判,司法服务的全流程都能覆盖。
“这是我们的诉讼文书智能辅助书写系统,只要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就能自动生成起诉状”,法庭门口,设置了一个小型的诉讼服务中心,两个来自上海高校法律院系的大学生正坐在前台,处理法律文书,尹强介绍,“不会操作的话,志愿者们能为当事人提供双语指导,填写完提交,扫描二维码就立案成功了。”
成立6个多月,法庭共收案270件,审结180件,其中涉外商事案件18件,“我们主要受理青浦法院管辖的涉会展业、涉国家会展中心的民商事案件,以及涉外性质的商事案件。”法庭庭长吴小国介绍,受理的案件涉及买卖、承揽、展览、建设工程、房屋租赁等多种类型,标的总额达4.2亿元。
“通常来讲,展会周期短、人员流动性强,一旦发生纠纷,参展主体非常看重纠纷解决的时间和成本。”吴小国说,基于中外参展主体的司法需求,西虹桥法庭成立之后,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突出快速处理,而且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随时安排调解,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可以开庭。”
去年10月25日,一场展会临开幕前,法官黄洁亭接了个电话,一家来自加拿大的水产公司与某代理商产生了合同纠纷,公司负责人在网上看到法庭的诉讼热线后来电咨询。“案件进来之后,我们会根据诉讼流程来处理,但是涉展会的案子,通常走绿色通道,尽力快速化解,确保展会顺利举行。”黄洁亭介绍,涉外主体如果走诉讼途径,涉及公证认证,时间很长,法庭建议当事人走诉前调解程序。
2018年10月29日,原告委托人提交诉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法庭干警们来到了被告公司正在搭建的展台现场,“当事人很惊讶,怎么会有法官介入这起纠纷。”黄洁亭说。经过反复协调沟通,双方达成和解,“到履行完毕,一共就用了8天,后来,原告还写了封邮件表示对法庭的感谢。”
为了做好调解工作,西虹桥法庭还引入了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中国国际商会上海调解中心、徐泾镇(进口博览会)联合调解中心等四家调解机构,建立起诉讼与非诉讼相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到目前为止,法庭所有受理案件中,调解、和解撤诉的案子占到了总数的近70%,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46天,2019年的同期结案率达到100%。
会展行业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布展撤展阶段侵权纠纷、违约纠纷、采购商与参展商间的合同纠纷、受展会影响的合同纠纷等类型,对此,他们也有针对性地对展馆管理方、展会举办方与参展商发出司法建议,提醒相关主体规范展会参展内容、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等。
“我们将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优质司法优化营商环境,为进博会顺利举行提供法治保障。”上海青浦法院院长麦珏表示。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