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激扬着热情与活力的青年们正以蓬勃向上之力,挥洒着汗水,把澎湃的青春献给故乡,也在自我奉献中展现人生价值。
◆◆◆◆1◆◆◆◆
冬季的草原寒风刺骨,家住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的“95”后蒙古族姑娘乌音嘎正忙着拍摄牧区生活。
2018年1月,刚大学毕业的乌音嘎回到牧区家中,开始创业做原生态牧区短视频。她拍摄草原美景,记录牧区生活,把美丽的家乡、独特的民俗呈现给观众,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目前,乌音嘎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已经拥有了上百万粉丝,还带动了家乡旅游和特产销售。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1月10日,乌音嘎在自拍蒙古族特色食品的视频。

◇1月10日,乌音嘎(后)正在拍摄父亲浩毕斯哈拉图捡牛粪。

◇1月10日,乌音嘎在棚圈中拍摄一只羊羔。
◆◆◆◆2◆◆◆◆
甘肃陇南徽县的“80后”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2013年从广东回到家乡创业。她开办“陇上庄园”网店,将当地出产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带动了乡亲们脱贫增收。梁倩娟说:“电商不但改变了我,也实实在在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让更多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梁倩娟希望加大对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让农村电商更加成熟,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王毓国范培珅摄

◇在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家中,梁倩娟(左)听取当地干部关于农村电商发展的想法(2月19日摄)。

◇在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梁倩娟在村民家收购土鸡蛋(2月19日摄)。

◇3月10日,梁倩娟(右二)与甘肃代表团其他代表交流。
◆◆◆◆3◆◆◆◆
刘超1982年出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熊家逻村,该村地处武陵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1997年,刘超离开家乡学习口腔医学。毕业后,他在张家界一家药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药房管理经验后,创业开了一家药房。2014年刘超成立了自己的生物医药公司,他认为,如果不打造药材种植、科研、深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只是简单地出售药材,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带着这样的想法,刘超返乡创业,在家乡熊家逻村首先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截至2018年,刘超在张家界永定区桥头乡3个村共建立中药材及莓茶种植基地864亩,据统计,每亩地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3000-5000元收入。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4月12日,刘超(后右)在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阳湖坪工业园创业中心的莓茶加工工厂精选车间内查看包装设备。

◇4月12日,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熊家逻村,刘超查看他投资的专家楼的修建情况。

◇4月12日,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熊家逻村,刘超在自己建立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田间行走查看。
◆◆◆◆4◆◆◆◆
28岁的侗族青年兰才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黎平,在肇兴侗寨内创立“兰才生插画馆”,以苗族侗族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创作插画,开发衍生文创产品。画风细腻的艺术插画在当地小有名气,受到海内外游客的肯定。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4月16日,兰才生在肇兴侗寨内写生。

◇4月16日,兰才生在插画馆内查看根据自己插画作品制作的扇面。

◇4月16日,兰才生在插画馆内绘制以侗寨鼓楼为主题的插画作品。
◆◆◆◆5◆◆◆◆
今年36岁的吴广是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村民。2017年3月,吴广经过调研发现当地的老品种黑毛跑山猪抗病力强,市场前景较好。他拿出40多万元积蓄,带着叔叔婶婶一起,在荒山上发展黑毛跑山猪养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吴广养殖黑毛跑山猪达200余头,收入36万元。尝到甜头的吴广准备加大投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当地企业合作,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4月16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吴广(左)与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商谈租用空闲养殖基地等事宜。

◇4月16日,在亚鱼乡郭家湾村,吴广在自己的黑毛跑山猪养殖基地挑运猪食。

◇4月16日,在亚鱼乡郭家湾村,吴广(左)在自己的养猪基地查看刚满月的黑毛跑山猪仔的长势情况。
◆◆◆◆6◆◆◆◆
作为一名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80后”,张向阳就职过北京、深圳、西安等地的科技企业。工作环境好、收入待遇高。2014年,听闻家乡陕西富平县为奶山羊产业发展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时,张向阳心动了。在与妻子商量后,夫妻二人决定返乡创业做羊倌。张向阳与妻子从零学起,在县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奶山羊的育种和养殖技术。2018年,夫妻二人的家庭农场收入超过40万元。
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4月16日,张向阳在家中编写代码。如今,编写代码已经成为张向阳的“副业”。

◇4月16日,张向阳将家庭农场的鲜羊奶送往收奶站。

◇4月16日,张向阳与妻子在羊舍查看羊羔生长情况。
◆◆◆◆7◆◆◆◆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7年以前贫困户占比超过10%,大部分居民年收入不足万元。
2016年,“85后”宋健响应“农业产业扶贫”号召,在中益乡政府支持下创办公司,带领乡亲进行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蜜蜂养殖和蜂蜜采集。两年多来,蜜蜂养殖产业已覆盖中益乡2400多户农户,中益乡的蜂蜜凭借良好的品质获得市场认可,2018年仅蜜蜂养殖一项使每户平均增收上万元。
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1月18日,农户向宋健(右)展示蜂箱内的蜜蜂。

◇1月18日,一名工作人员在蜂蜜加工厂的蜂蜜灌装流水线上检查产品。

◇1月18日,宋健在位于中益乡的蜂蜜展销中心查看展销品。
◆◆◆◆8◆◆◆◆
2015年,北漂多年的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90后”青年胡甫国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让更多的人吃到放心食品。他回到家乡,租下村里的百亩山林,做起了一名“新时代的农民”。
如何在已经趋于饱和的市场中开拓新道路,胡甫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根据当地妇女“坐月子”时要吃鸡肉、喝鸡汤的习俗,他为细分市场推出了“月子鸡”产品——鸡全部在山林中散养,吃五谷杂粮。如今,他养的每一批鸡都供不应求。胡甫国搭建的网络平台已经帮助581户贫困户销售自家的农副产品,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4月16日,胡甫国在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武水镇工业园区的办公室内整理货架。

◇4月16日,胡甫国在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武水镇工业园区的办公室内打包待配送的糍粑。

◇4月16日,在郴州市临武县舜峰镇深井坪村,胡甫国在自己建立的养鸡基地内留影。
◆◆◆◆9◆◆◆◆
今年28岁的刘振健是河北衡水人,2014年,他从石家庄回到家乡。在了解到多肉植物的种植前景后,他开始了扎根乡村的创业计划。2016年,刘振健在衡水邓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租赁温室大棚开始种植多肉植物,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从栽培、养护到开拓市场,刘振健从零开始学习,经过短短几年的经营,他的“二月红多肉花园”已发展到3个大棚、总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目前,刘振健通过网络、微信、实体店等方式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近20万元。
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1月10日,刘振健(右二)向客商介绍自己培育的多肉植物。

◇1月10日,刘振健在大棚里管理多肉微盆景。

◇1月10日,刘振健在大棚里查看多肉植物的生长情况。
◆◆◆◆10◆◆◆◆
1984年出生的颜景川是土生土长的山东淄博人,在当地读完本科之后,赴韩国攻读硕士学位,随后又到德国游学一年,专门学习工业设计。
2014年,颜景川开始着手创业,创办镭泽智能科技公司,专注激光工业化设备研发,并入驻淄博市淄川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几年间,颜景川带领他的镭泽科技走向了世界激光设备的高端市场,也进入了西门子的供应商序列。他们的设备走到了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也走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2018年,颜景川的公司完成产值6300万元,出口占据了大半,这是一个仅有50余人的团队完成的业绩。
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1月10日,颜景川(右一)与合作机构的工程师调试设备。

◇1月10日,颜景川(右二)向来公司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展示激光切割出的雪花形状的金属板。

◇1月10日,颜景川在公司和员工开会。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