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怎么做?总书记这篇讲话要读懂!

时间:2019-04-25 16:4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求是网 点击: 载入中...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直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诸多重要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天,笔记君想给大家推荐其中的一篇重要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灵魂的创作”,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如何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起来研读、划重点!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总书记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学习笔记”注:
 
  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时代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讲话中强调“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正是要重申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的“天职”。
 
  无论是白居易大声疾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还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下“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古今中外,文艺创作只有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才有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必定始于问题,才能听清时代声音,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今天,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总书记说: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
 
  ✎“学习笔记”注: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号脉诊病为喻,生动深刻地阐明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接地气的真谛。
 
  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就是要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深刻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走出象牙塔也具有同样的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远离现实、闭门造车、空疏论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走进火热的社会实践,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找到真问题,懂得群众的所思所想,拿出解决问题、解答疑惑的思路办法,形成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总书记说: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去年,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笔记”注:
 
  什么是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而“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精品应该怎样“炼”成?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就创作主体而言,“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就创作方法而言,“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而要想“炼”成精品,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既是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作需遵循的认识论、方法论,也是大家必须潜心修炼的基本功。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总书记说:
 
  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学习笔记”注:
 
  文以载道,士以弘道。在给牛犇同志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这一崇高目标和重要标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这一重大命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篇讲话中,他更加鲜明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还用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来鼓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三境界”不仅是创作、治学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执着坚守人格的写照。
 
  ✦总结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凝心聚力中国梦,唱响时代最强音!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建
  • 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做?总书记这样要求!
  • 植根人民 守正创新——写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 总书记这篇文章,让我们读懂全面依法治国
  •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
  • 守正创新始终做人民保护神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