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重庆。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
“这是一次跨省区的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再到重庆,我是第六次主持召开此类会议。主题都是脱贫,但每次的重点和专题有所不同。我们讲精准脱贫,咱们工作的着力点也要体现精准。”
“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是考虑离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了,今年的工作尤为关键。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防松懈、防滑坡。”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6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会场上,大家的发言开门见山,讲问题多、谈成绩少。习近平总书记不时插话,更是直面问题。
“现在乡村教师的工资状况落差大不大?”当教育部负责同志介绍乡村教师待遇时,他插话问道。
“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工资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但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力争3年做到。”
习近平总书记继续追问:“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要保持教师队伍稳定,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共产党人有迎难而上的担当,更善于从问题中找到发展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看到我们的困难和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妥善解决,必须解决且有能力解决的要抓紧解决,不能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有的问题是长期性的,攻坚期内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但要创造条件、订出计划、拿出办法,分阶段逐步解决。
越是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求速成,脱贫摘帽后还要稳一稳、沉淀沉淀,确保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质朴的语言,充满辩证法和科学的方法论,充满哲理性的光芒,直抵人心。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6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总书记谈到了“迟到”和“早退”的问题。“脱贫‘迟到’一点没有关系,还可加大力度,但没有必要强调‘早退’。‘早退’容易形成攀比,引起队伍不安心,更容易弄虚作假,一定要刹住。我们定的是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是要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快速奔跑、急行军才能完成的,但决不能急功近利去抢功、冒功。”
他谈到了“拔高”和“降低”的问题。听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同志讲危房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有两个倾向要注意,一个倾向是一步登天式的,擅自拔高标准。脱贫是保障基本生活,跟富裕小康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倾向是降低标准,争抢早“脱贫”。尤其是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的房子,层层转包,落实不到位、不达标,住一两年天花板就掉下来了。对降低标准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整改、务必到位。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6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会场,安静到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发言时,提到了石柱县的脱贫产业。“石柱县是黄连之乡、辣椒之乡,还盛产蜂蜜。我们常说,吃得了黄连苦、解决问题不怕辣,日子才会比蜜甜。如今,石柱县还新发展了中药材黄精种植。村民们不仅可以拿土地流转费,还能参与分红。”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深有感触:“我们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总的就是要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大山挡住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也挡住了致富路。蹇泽西告诉总书记,这几年,石柱县推进交通建设向贫困乡、贫困村覆盖,如今行政村通畅率100%。
“没有交通,就没有眼界。我想起当年在福建,去寿宁的路非常难走。乡亲们也不敢把猪养得太肥,因为太肥的话运不出来。但路一通,车一进去,发展就活了。”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越是到吃劲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有组沉甸甸的数据:全国832个贫困县,153个已经宣布摘帽,284个正在摘帽评估。习近平总书记放眼长远:“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铿锵的声音,蕴含着接续前行的内在逻辑:“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要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不能乱翻烧饼、不能动辄换了频道。”
脱贫战线上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是中国奇迹默默的创造者。
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困难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激情。
张剑峰,因病返贫的华溪村村民。他感恩党的帮扶,一再给总书记念叨:“如今政策真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
习近平总书记笑了:“我也在村道边看到了这句标语,很生动!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党的政策深得人心;另一点是,人民群众看到政策好,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
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通过‘扶’激励‘干’,不能通过‘扶’促进了‘懒’,这就南辕北辙了。”“我去了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扶贫干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
谭雪峰,中益乡党委书记。30多岁的他,在扶贫一线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选择了一条和大学同学完全不同的人生路。他告诉总书记:“去年我们和驻乡驻村工作队只休息了3个双休日,每天入户摸排情况、落实政策,我们敢说对脱贫做到了百分之百精准。”
伍东,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修富路、挖穷根。他最大的感受是“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些年,村里加强了党支部建设,建立了互帮、互学、互管活动小组,先富帮后富、后富学先富蔚然成风。
还有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总书记询问她乡里的情况,她成竹在胸,应答如流。谈到下一步,她说得很动情:“我们将秉承‘为民吃尽天下苦,甘洒热血染山河’的革命精神,以‘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任劳任怨绝不认输’的奋斗状态,迈入全面小康!”
脱贫一线干部的辛劳与付出,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心里。这些年,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20.6万人,驻村干部70万人,加上197.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加强,成为脱贫攻坚的“尖刀班”“爆破手”,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6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这都是我们新时代的英雄。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安全。”“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干部,要注意培养使用。培养干部就是要不断推到火线上、前线上,在摔打中成长,成为骨干栋梁。”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看望贫困户谭登周一家。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华溪村的谭登周今年春节专门请人写了副春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是“共产党好”。
老谭年逾六旬,去年务工时受了重伤,在床上躺了4个多月。“党和政府补助14万。”老谭讲到这件事,激动不已:“要不是政策好,我坟上的草都这么高啦!”习近平总书记握着他的手:“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脱贫攻坚,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咱们过去闹革命的时候,共产党是穷苦老百姓的党,就立志为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去奋斗。如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还有没有生活困难的老百姓?现在有条件了,更要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好生活。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要帮扶,这才是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话音未落,掌声如雷。
脱贫攻坚,也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的一份交代。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太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