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增长速度换挡,到结构调整加速,再到增长动力转换,我国经济发展正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步入新境界。从今天开始,新闻联播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生动反映本台记者深入各地的调研成果,深度总结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今天,我们先来走进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疏解”上攻坚突破,在“提升”上聚焦发力,抢先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领域,一大批高精尖产业正领跑北京发展。
提起机械外骨骼,大家都会想到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可如今,北京生产的这款能提供30公斤助力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穿在国内多地快递小哥的身上。
德邦物流北京西单大街片区业务经理 白中强:它有一个借助向上升的力,像有东西在水里浮力一样,能帮你分担一定的压力。
这款腰部助力机器人,大幅增加人体机能,核心是各种动力原件和传感器。其背后则是北京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和不懈追求。
北京市市长 陈吉宁:高质量发展,就是按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为中心,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这样一个发展。北京必须用好、激活创新这个动力,在一些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多个领域进行布局。
为了激活创新动力,在北京,中关村布局27家硬科技孵化平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扶持、项目对接。助力机器人就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产业化应用。
孵化平台创客总部合伙人 陈荣根: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储备了很多的技术,传统产业它要转型升级也需要技术,我们想办法让两者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合作。
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硬科技企业,如果技术创新达到引领产业发展、全球原创或填补国内空白,北京市采取“全球征集、公开路演”的方式,为入选企业在海淀、通州、平谷等分园打造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提供最好的空间和落地服务。
北京市海淀区区委书记 于军:立足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创新合伙人关系为支撑,以创新生态雨林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稳定地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这个位于北大西南角的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前身是一家酒店,如今被改造成一万五千平米的前沿企业运营空间。不仅租金比周边便宜四分之三,还能提供政策辅导、市场开拓等一条龙服务。
中关村前沿科技与产业服务联盟秘书长 窦彦莉:不光是这一栋楼被盘活了,甚至周边都会被带动起来了,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前沿技术企业的一个空间聚集区。
这家企业最早进驻创新中心,如今已将车辆特征识别、视频结构化平台等技术快速落地到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等场景中;自主研发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的这个公司,成立三年就获得了第二轮6亿美元的融资。
北京深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徐延迟:这个是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做的一种高点的识别,假如说,我们这条道路通行的时候这块有拥堵,事实上我们最后分析出来是在这个位置上会出现(拥堵),是它的节点。
现在,中关村已选拔出90家前沿技术企业,平均成立时间才3年,总估值已超千亿元。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翁啟文:在这些前沿技术之上,我们还新出了颠覆性技术遴选办法,让这些颠覆性的科技成果,更好从技术形态转化成产品的形态。
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加与减并重。2018年,北京再次实现三个减量:人口减少16.5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约3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减少1200多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在增加,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一区”为主平台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在稳扎稳打,成长壮大。
2018年北京创下两项全国纪录:人均GDP达到2.13万美元,全国第一;全员劳动生产率达每人24万元左右,全国第一。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万多亿元,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2%。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着力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