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之
3月21日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不断开创新局面。
自1987年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到今天,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从零迅速增长至8.29亿,并且仍然以每年数千万的速度持续增长着。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间,从繁华商街到大漠边陲,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角角落落;从办公到休闲,从购物到旅游,从出行到沟通,网络正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成为各国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新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就网信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的论断,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8年3月21日,领导小组正式更名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可见中央对网信工作重视程度之高,也足见网信工作对中国未来发展意义之重大。而名称变化的背后,则是这个国家网信工作最高领导机构职权更加分明、职能不断加强,其在推进国家网信工作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属于自己的过硬的技术,要发展起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要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网信人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与合作,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期待与需求,让13亿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从网络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意味着网信工作的成果属于人民,同时也意味着网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我们看到,在参与网络治理、防范网络安全中,有人民群众的身影,在依法文明上网、主动学习网信知识中,有人民群众的身影,在网络反腐举报、网络参政问政中,有人民群众的身影,在舆论监督、网络维权中,有人民群众的身影——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共筑健康网络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地,我们也看到了网信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着其强大的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也正在拉近着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模糊着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深刻影响着国家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方式。很显然,加强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网络空间法制化,网络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网络秩序得到有效维护,网络环境得到有效净化;电子商务、网络零售持续增长,电商推动农村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物流、电信、交通等农村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从在线办税、医疗挂号、到车主服务,不断细化的信息服务全方位覆盖百姓生活,“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AI智能诊疗系统、无人化超市终端、VR智慧教室不断涌现……数字技术正在将人们想象中的智能新生活变为现实。
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网络空间日渐清朗,是信息化成果惠及亿万群众,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张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3月16日第6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信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网信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网信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努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也因此,网络强国才能行稳致远,为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持续提升,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张楠之)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