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从历史上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形式上讲,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国际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人类之间要相互尊重,人类也要尊重非人类的生命,也要尊重无生命体。今天许多国际友人在一起探讨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关键在“命”和“运”两个字眼上。首先讲“命”字,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共患难,就是要协力规避祸难。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宣布成立,首先关注的就是从安全做起,既关注传统的安全问题,又关注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可以说共患难就是“生命线”,也就是底线。其次就是“运”字,“运”就是“发展线”,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人讲既要“共患难”,更要“同富贵”,所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维护好生命线,也要走好发展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快5年了,上海合作组织已经17年了,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方面应该说是先行了一步。
当前,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必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普洱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据自身自然禀赋与生态条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实践。善于抓住发展机遇,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生态增值为路径,努力探索生态环境基础较好、边疆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跨越发展的有效模式,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现成的示范。
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善于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二是注重项目管理,善于全面实施绿色发展的试验示范工程。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区总平台的优势,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一批示范亮点,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社会绿色发展体系。三是注重绩效评估,善于健全完善绿色发展的考评标准。全面推行绿色经济考评,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免、职务调整和奖惩晋级的参考,作为年度调整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转变传统“以GDP论英雄”的考评模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中国医学领域的一个词——“形与神俱”来做。第一个字“形”是外在的,看这个人形象好不好、气色好不好。普洱满眼都是绿色,森林覆盖率75%以上,这就是“形”好。第二个字“神”是内在的,“神”好就是我们说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就是指心“绿”,不光领导的心要“绿”,企业家的心要“绿”,每一个公民的心也都要“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自然中心主义的绝对生态文明论,又要反对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有更加宽阔的胸怀,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不同洲际的人民,共同携起手来,解决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可能会超出一时的物质利益追求,因此需要有追求长远利益的制度性的安排。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未来的世界充满着矛盾,但美好发展依然值得我们期待。愿各国的有识之士共同携起手来,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云文)